让我们做一个有记忆的机构

字体大小:

机构要有记性,才有传统,也才有底蕴,才有特色,才知道怎么去创新。机构要有记忆,才有温度,才谈得上人文关怀,才谈得上承前启后。华文媒体要拥抱科技,奔向未来,但这与拥有记性和记忆,一点也不矛盾。

许文远主席、我们的老前辈们,华文报历任总编辑的家人、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

谢谢大家让我们今天能够聚在这里,进行一个简单而意义深刻的揭幕仪式。我们的老前辈们给我们的,不是今天的时间而已,而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段青春,甚至有好些,给的是他们整个的青春岁月。

这个华文报历任总编辑列表,在我们同事当中,被称为“列祖列宗”墙。之前,我们有个《南洋商报》《星洲日报》和《联合早报》历任总编辑的记录大表,挂在早报新闻室,那是早报庆祝85年报庆时做的。

2017年新闻室进行装修,那个表摘了下来。现在这个新的列表,除了南洋、星洲和早报的总编辑,也把《联合晚报》和《新明日报》历任总编辑列入。这几份报纸都是华文媒体集团所继承的,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除了主持编务工作的总编辑,《南洋商报》与《星洲日报》在1975年报章与印刷馆法令颁布后,注册为公共公司的董事经理,以及之后华文报掌舵人名字也列在墙上。所以,这上面有了华文报负责人比较完整的名字。

从创刊时候家族创办的侨报,到新加坡独立后作为以国家利益为本的公共公司,到2021年12月的非营利机构,我们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创刊初期,主编由中国南来的知识分子担任。可以说,当时是一个海纳百川的时期,有的是国民党人,有的是共产党人。有的留学日本、德国,有的去过印度。他们离任后,有的回去中国,有的去了美国,也有的去了香港继续从事媒体行业。有的在南洋落地生根,他们的后人也在新加坡生活。1980年以后,各报的负责人更多是趋向长期在这里生活,或者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

他们主持编务的时期,整个区域在发生变化,新马社会、政治环境也处于波涛汹涌之中。到了1970、1980年代,新加坡从语文政策到报业本身也发生变革,主持华文报的这些前辈应该是站在最前线的。《南洋商报》《星洲日报》和《联合早报》的总编辑们,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他们扮演怎样的角色?在每一次的挑战中,他们有怎样的坚持,怎样的情怀,历史才流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以《新明日报》《联合晚报》来说,总编辑们怎样用贴近小市民的方式,为市民读者带来时事资讯、娱乐信息,同时仍然传播文化价值?我觉得这些我们过去了解得远远不够,下来我们应该好好地梳理,好好地保存。

今天我们先把列祖列宗的名字记录在进门的这面墙上,路过的同事,我希望都能驻足看一眼。这一张图,也让我们看到新加坡华文报业,从一开始就与本区域华人世界的政治、文化,密不可分。

冠病在中国武汉发生后不久,中国小说家阎连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经此疫劫,让我们成为有记性的人》,里头有两段这么写着:

“没有记性的人,从本质上说,就是田野、道路上的土。皮鞋愿意把我们踩成啥样儿,由那只皮鞋的牙痕说了算。

没有记忆的人,从本质上说,就是和过去生命割断的木头和板材,它们的未来是什么物形和东西,由锯子和斧头说了算。”

人要有记性,还有记忆。我想。今天我负责华文媒体集团,一定要做的事,是让我们成为有记性和有记忆的机构。机构要有记性,才有传统,也才有底蕴,才有特色,才知道怎么去创新。机构要有记忆,才有温度,才谈得上人文关怀,才谈得上承前启后。华文媒体要拥抱科技,奔向未来,但这与拥有记性和记忆,一点也不矛盾。事实上,我们跑得越快,我越要扎根于我们的历史。继续赶路时,我们回头看到开辟这一条路上,颠簸过、坚持过的列祖列宗的力量和勇气。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困难,但是也有每一代人的机遇。这些记忆和积淀,让我们在往前奔驰的时候,更了解这条道路的意义。

(本文为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4月20日在华文报历任总编辑“名人墙”揭幕仪式上的致辞)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