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大伯公、伯益公和缎伯公 重新探索大伯公

订户
安溪人捐赠的香炉称感天大帝为大伯公。 (作者提供)
安溪人捐赠的香炉称感天大帝为大伯公。 (作者提供)

字体大小:

大伯公究竟是哪路神明?上世纪的学者纷纷提出争论。韩槐准认为大伯公是水神;陈达认为是伯益;关楚朴则认为大伯公可能是洪门会党中的最高职位;饶宗颐和许云樵认为大伯公是土地神。作者以碑记和记载重新探索大伯公。

上个世纪学者对谁是大伯公做出热烈的争论。韩槐准引用宋代和明代的史籍,认为大伯公就是水神,马来文叫“都钢”(Tokong)。陈达认为大伯公是伯益。关楚朴以槟城建德堂为例,认为大伯公可能是洪门会党内的最高职位。英国学者巴素博士(Victor Purcell)却提出:“大伯公只不过是华侨先驱者的象征,并不一定要有名字。”饶宗颐则认为:“伯公在粤东民间流行甚广,不专限于客家,乃一般土地神之通称。”许云樵同样认为大伯公是土地神,但他指出:“大伯公虽说就是土地公,可是土地只是一项职衔,并非人名。”中国的土地庙就是福德庙,南洋的大伯公庙也是福德庙,此后主流观念都认同大伯公就是土地神。然而饶宗颐没有提及土地公以外的大伯公,这里以碑记和记载重新探索大伯公。

新加坡大伯公在马里安曼兴都庙(Sri Mariamman Temple)有块分别以淡米尔文(Tamil)、英文、泰卢固文(Telugu)、梵文(Sanskrit)、乌尔都文(Urdu)和华文镌刻六段文字的碑石。英文可以辨认,华文部分有些字漫漶,但“新嘉加坡大伯公”依稀可辨。

近期要求一个兴趣小组协助翻译古淡米尔文,内容和英文版相似,但没有提及编号75的地契,华文版没有提及地契、年份和捐赠者父亲的名字,但受捐者却冠上新加坡大伯公的称号。对照英文和淡米尔文,华文版内容大意如下:“新加坡大伯公名曰科徒礁·拉马沙米,此厝乃是西纱西郎·比来,自甘心情愿奉献与大伯公。”科徒礁·拉马沙米(Cothunda Ramasamy)是印度教毗湿奴(Vishnu)的化身,捐赠人西纱西郎·比来(Sashasala Pillay)立碑的目的是宣示毗湿奴是产业主人,华文碑文撰者以新加坡大伯公来称呼这位印度神明,碑石立于1831年3月。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