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或可大体分为三种:工匠型翻译,学者型翻译,才子型翻译。工匠型亦步亦趋,貌似“忠实”;学者型中规中矩,刻意求工;才子型惟妙惟肖,意在传神。
讲一下我所理解的“信达雅”,顺便讲一下我的所谓翻译观。讲别的另当别论,讲这个我想我还是有那么一点儿资格的。毕竟已经大大小小厚厚薄薄花花绿绿至少译了一百本书。如果我坐着而不是站着,差不多可以说译作等身了。同时我也有些犹豫:40年翻译生涯的宝贝心得,就这么三言两语讲出去,说实话,真有些舍不得。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的,是因了王小波的一句话:我已经老了,不把这个秘密告诉年轻人,对年轻人是不公平的。不卖关子了,言归正传。
“译事三难,信达雅”。谁都知道,这是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来的,很快成了一百年来世所公认的翻译标准。但严复只是提出来了,而把具体解释权留给了后人。后人们也果真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信、达”比较容易达成共识,难的是“雅”。众说纷纭,质疑也最多。听起来最为理直气壮的质疑是:难道原文是俗的也非译成雅的不可?
无需说,“信”,也有任性、随意的意思:信手拈来、信步前行、信口开河、信口雌黄、信马由缰。这里当然是真实、确实、诚实、忠实,忠实于原文之意。不偏不倚,不即不离,不洋不土,不肥不瘦,不多不少。一言以蔽之,不伪——信哉斯言。“达”呢,达意。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辞不达意不成。一般理解为通达、畅达、顺达——达哉斯言。“雅”,古人说“辞令就得谓之雅”,大意是说话得体就是雅——雅哉斯言。也不光是说话,诸位知道,穿戴也好,化妆也好,礼节也好,讲话写文章也好,房子装修也好,得体(就得)都是最不容易的。弄不好就弄巧成拙,走向反面:庸俗、粗俗、恶俗或者显摆、浅薄、浅陋。用东北话说,就是嘚瑟、臭美,穿上龙袍不像太子,扎上孔雀尾巴也照样是黑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