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神州时局动荡多变,民生艰难。华南地区闽粤民众为生计所迫,纷纷下南洋谋生。 汇入这股迁徙洪流中除苦力、商贾、旧官僚外,也有不少文人、学者。盛梦琴,便是民国初年南渡的一位农学专家、教育家、翻译家。其中,他在南洋农学方面的著述和实践,展示出不俗的学术视野和建树。

盛梦琴凭借留学日本的农学学历背景、民国政府农林官员之名声,以及水稻种植专家过硬经历,1924年受聘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农艺系教授,次年又被聘任为清华学校大学部日语教授。接下来的学术道路看似一帆风顺,怎么知道,1929年4月20日,盛氏突然放弃国内的一切,告别神州,携家眷南来新加坡,谋求发展。相关的疑问不期然而至:盛氏在南洋的新环境中,还能继续他的农学研究吗?

《南洋杂志》亮初声

1929年下半年,一批文化人在霹雳州怡保创办《南洋杂志》(与1946年许云樵等学者创办的《南洋杂志》无关联)。初来新马的盛梦琴,在创刊号上发表了第一篇农学文章《以农立国之暹罗产业现势》。该文长五页,近4000字,分析暹罗的农业状况,对比亚洲及世界的稻米生产和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