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新加坡出现一股移民潮,华族人口从1901年的16万4000人,急速增长到1921年的31万7000人。继新加坡铁路(克兰芝-登路-丹戎巴葛)之后,丹戎巴葛和如切之间也有铁路穿行,1926年提升为无轨电车,往返丹戎巴葛、桥南路、克罗士街上段、新桥路、禧街、维多利亚、加冷、芽笼路和芽笼士乃。便利的交通吸引新移民到市区外围开拓新家园,周如切也将种植园开辟为住宅区,如切因此繁华起来,教育需求也日益殷切。

加东区早期的学校

周如切生于中国,曾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参加中国政治改革。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华人更重视教育,他对振东学校、中南学校、星洲幼稚园都有捐献。1920年,他联合同盟会王金链、陈延谦和吴海涂,以及周壬鑫和陈敬贤等倡议建设学校,使筚路蓝缕的加东开启文化之曙光。他献出价值5万元,包括一英亩多的土地和学校建筑,其他14位各捐500至2000元,共筹募到1万余元。如切原是加东区内的种植园,在发展为住宅区的初期经常被称为加东,学校后续发展不详。

加东振群学校是所平民学校,1928年因经济拮据而发起募捐活动,所以邀请总领事写推介信。据报道,学校创办已有八年多,为贫苦无力求学之青年而设,当时特派蔡运庆、云茂川、严福南、严崇钦、符开荫、韩敬三、苏庆梅、陶朴、李大干、徐振盛等分别向各界劝捐。这是一所海南人学校,按推算1921年已经存在, 1929年搬迁到小坡二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