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犹记儿时祖母总是说:“粒粒皆辛苦。饭碗里不许剩下饭粒,剩下几颗以后脸上就长几颗痘痘。痘痘多了,就成麻子,嫁不出去!”从此,我饭碗里不留一颗饭粒,青春期,脸上还是长了痘子。及至长大,缘分到了,自然就顺理成章结婚成家了。
1929年祖父祖母带了九个儿女从动荡的北京南来新加坡谋生。所有当时的华侨对米的情怀是容易理解的。但是祖母对米饭的感情更为复杂,不仅珍惜,还掺杂着敬重、骄傲、满足、愤懑、不甘、辛酸、惋惜等复杂情感。多年以后,我才了解祖母对米的感慨应该是源于祖父的几段不寻常经历。
留学东瀛坚信农业强国
祖父盛梦琴(1885-1937),又名盛先觉,生于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市)。祖父在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1907年在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就学时,便深刻地意识到“实业救国”的必要性。他认为农业是中国的第一大实业,若是通过农业和垦殖,不仅足以富国,也可以开发满蒙回藏的荒地,促使各个藩属富裕,增强其归属感,毕竟,清末列强日本、俄国与英国总是虎视眈眈地盯着满洲、蒙古和西藏境内,国家大一统一直是祖父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