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时期,知识分子或被检证,或隐姓埋名,学校被迫关闭。一些华校被令复课教日文,有些家长不让孩子上学。1945年日本投降,殖民地政府回归后,有心人士纷纷创建乡村华校,让超龄生与流浪街头的孩子读书,当时的华校生约占六成。50年代末,务实的家长多数让孩子上英校,华校生少过半数。
近日来重新参阅消失30年的母校端蒙中学于战争时期的办校情况,通过收录在《端蒙中学70周年纪念刊1906-1976》的校史,杨伟群副校长的口述历史,林国璋校长(任期:1936-1949)的女儿林楚人女士(85岁)的记忆,结合国家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勾勒战争年代本地的办学轮廓。
端蒙历经辛亥革命和战争年代
1906年本地潮商创建端蒙学堂,时任中国清朝领事孙士鼎和出使英国的钦差大臣汪大燮,分别以“端蒙学堂”和“果行育德”墨宝相赠,凸显清朝政府对海外华人办新式教育的重视。创校先贤之一的陈云秋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回到中国家乡推动维新立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槟城海战”德国击沉俄罗斯和法国战舰。商人见战争近在眉睫,纷纷捐款援英抗德,不过并没有影响办学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