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在广岛原爆78周年这一天看了《奥本海默》,这是我看完之后才发现的。这种巧合只是属于世界上无穷无尽无所不有的巧合之一,就像京都逃过原爆一劫,只是因为美国战争部长怀缅自己曾经在那里度蜜月。而长崎作为第二顺位遭殃更是荒谬,甚至美国总统杜鲁门都忘记提到它的名字。
这两笔细微但是从历史的大黑渊谷里打捞出来的细节,带着诺兰不动声色的讽喻,这样的旁敲侧击在整部《奥本海默》里比比皆是,以至于差点掩盖了诺兰最大的质疑对象:“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本人,这个矛盾丛生者。
原著本来叫《美国普罗米修斯: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电影把这个“先行定论”从片名移走,放在一开始作为“题辞”,不能说没有诺兰的狡猾在,因为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几乎就是在奥本海默自证为普罗米修斯和同时代人对这一点的推波助澜或质疑解构中摆荡的。只不过因为墨菲强大的表演吸引力和观众先入为主对传主的同情同理心,我们似乎会本能地先站在殉道者奥本海默的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