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英荷条约》(Anglo-Dutch Treaty)签订200周年纪念。1819年莱佛士开埠新加坡后,英国为了平息其东印度群岛的竞争对手——荷兰的抗议,并划分势力范围,双方于1824年3月17日在伦敦签订条约。英国以苏门答腊西岸的明古连,换取荷兰占领的马六甲。荷兰人也同意,以新加坡海峡为界限,不再干涉英国在马来半岛的扩张。
新加坡的开埠,主要是基于英国对华贸易的需要,对华贸易的主角是广州。19世纪初,在广州出口欧、美的众多商品中,有一项称为 “外销画” 的商品,带有中西文化交流的功能。曾几何时,广东珠江三角洲乃至中国内陆的风土民情,曾经通过画作,推销给欧、美各国喜欢 “中国风” 的洋人,并装饰在他们家中的墙上。
亚洲文明博物馆收藏八幅外销油画
岁末的南天,凉风习习。驻足于新加坡河口的加文纳桥上,河面远处迎来一艘游船,桥下的河水虽已没有往昔的浑浊,但也不清澈。那个河面满是驳船的年代,只能从历史图像中去找寻。 遥望吻基(Boat Quay,今称驳船码头)岸边,想19世纪中叶时,广东籍富商胡亚基(胡旋泽)的黄埔商行(Whampoa & Co.)如果今日尚存,不知商行内是否还会悬挂一些广东外销油画及水彩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