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郑如晴的散文集《往日食光》,本以为是一本描写食物的书,却觉得每一道料理,只是一条回忆的丝线,一缕缕牵引到背后的故事:少女时代的孤单、辗转寄人篱下的观望眼色、漂泊于高雄外婆家的无助、和继母过日子的隐忍、学校寄宿的寂寞、鹿港伯父家的过客身影,种种萍寄般的身世,交织着每一个时段的食物,自成一道人世的风景。

而生活其间的少女,她眼中的1960年代,那些市街的人情,寻常巷陌的民间生活,就构成为郑如晴散文集动人的底蕴。

关于食物的散文写作有不少:漫游民间乡野,写各种地方特色小吃的;在都会写华丽盛宴,夸耀精致豪奢的,也大有人在;写风花雪月、考据食物历史的,也自有专人;但这些写作,无非绕着食物打转,主体还是食物。但郑如晴的不同在于,要在食物里写出岁月的折痕,在折痕中见出生活的曲折艰难;用一个少女的眼光,看到成人世界的残酷与温情,从而在一道道食物里,见到一个个生命故事,有如用一幅幅时代风俗画,描绘那逝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