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惟纯在台湾被称为“新闻界第一才子”,自称信奉“归零哲学”,随时随地把自己归零,一切再从头开始做起,不愿躺在以往的成就上。1952年,他在高雄眷村出生,是一个没见过父亲的遗腹子,目不识丁的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抚养成人。他以半工半读的方式拿到了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台湾第一大报《中国时报》,29岁就担任社论主笔,写下许多振聋发聩的文章。

一般人处在他那种炙手可热的地位,大多不会轻易放弃,可是生性不安分的金惟纯只做了一年主笔,便毅然负笈美国,进纽约大学商学院重新做起学生来。35岁回到台湾,他敏锐地观察到媒体未来竞争与变迁的趋势,创办了《商业周刊》。这本杂志经历了六年的经营危机,缴了1亿多元新台币(编按:约417万新元)的“学费”,最后逐渐起死回生,发行量超过15万份,年广告收入高达近4亿元新台币,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精英期刊。

1999年,石齐平推荐我给《商周》写稿。发表了第一篇政论后,金惟纯就来电话,邀请我在杂志上开一个专栏,承诺付给我每字1港元的稿酬,这在当年的台湾算是最高标准了。我欣然接受他的邀请,开始用“林克”的笔名给《商周》写专栏。每周一篇,一写就是七年。这些文章不受制于人,我用我眼看,我用我心想,我用我手写,可说是最用功撰写的评论。就这样,我因文字而与惟纯订交,尽管最初我们未曾见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