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慕名前往巴黎皮诺私人美术馆朝圣,收获甚伙,除了韩国概念艺术家Kimsooja所打造的镜像世界“呼吸·星座”(To Breathe - Constellation)之外,我也非常喜欢彼得·费施利(Peter Fischli)和大卫·韦斯(David Weiss)携手合作的黏土雕塑展“突然概述”(Suddenly This Overview)。只是锋头都被前者抢尽,大多数人皆为镜中的另一个世界深深着迷,后者那一件件未经烧制黏土雕塑本来就是质朴无华,相较之下变得黯淡无色。这些黏土人物有的仅只巴掌大小,仿佛我们的老上帝抓了一把黏土随意捏了两下,就将这些人物弃置一旁不想玩了,每件作品都有一种不完美的地下趣味,每件作品都有一种未完成的浑然童真。彼得·费施利?大卫·韦斯?他们是谁?

费施利生于1952年,1977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艺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ologna);韦斯生于1946年,1964年毕业于苏黎世工艺美术学院(Kunstgewerbeschule)。两个都是瑞士苏黎世人,经由两人共同的艺术家朋友Urs Lüthi牵线相识于1978年,首次携手却是组织一支叫作Migros的摇滚乐队,由此可以预见两人往后在艺术上长达35年荒诞不经但趣味横生的合作,直到韦斯于2012年病逝为止。这对顽童拍档作品形式不拘一格,有雕塑,有摄影,有录像,有装置,借由日常化的素材,通过游戏式的创作,呈现出颠覆正统的自由和破坏体制的狂热。

1981年以一部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公路电影《最小抵抗》(The Least Resistance)声名大噪,影片以陈腔滥调的好莱坞为背景,讲述一只老鼠和一头熊为了逃离平庸的日常和寻找生命的意义而展开一趟“蠢象”环生的旅行。1987年以绳子、气球、床垫之类日常物品为素材的《万物之道》(The Way Things Go)成了英国本田2003年载誉而归的广告《齿轮》(Cog)灵感来源,两造一度因此对簿公堂。2003年他们以《问题》(Questions)荣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这件装置作品以1215张投影片来呈现,每一张投影片上写有一道关于存在的问题,例如“我能不能恢复纯真”“我是不是被人爱着”“老是梦想过另一种人生有危险吗”“灵魂会流浪吗”“为什么突然间那么安静”“为什么地球一天只转一圈”,这些问题,有的深刻,有的愚蠢,有的困难,有的简单,有的令人一头雾水,《突然概述》这件作品也有这种“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