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李楚琳曾任亚洲文明博物馆高级典藏研究员、国家博物馆馆长,长期致力于亚洲美术史的研究。她的新专栏《长物新志》,将以21世纪的心境重温400年前的生活美学,两周一次刊出。

研究峇迪三十载,未能断定峇迪衫诞生哪一刻。大家也未必想过,以为峇迪衫与生俱来。其实不然。峇迪布本来是当“裳“穿的: “裳”是穿于腰以下的衣物。将它剪裁成别种衣物是20世纪初外国人搞出来的玩意儿。当时在印度尼西亚的荷兰人、土生欧亚人就地取材,当爪哇人的方形头巾为桌布,或将纱笼、长布kain panjang剪一小块一小块作餐巾,或连接起来成窗帘布,花样百出。1930代欧洲掀起游轮远东旅行风,峇迪纪念品涌入爪哇景点区的街道摊子,女士的峇迪洋装也出现了。就是男装的峇迪衫久未问世。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惊醒了沉睡的狮子,美国一参战,大兵跟着战舰登陆西欧与太平洋战场,不打仗时穿夏威夷衫成群结队去逍遥,去惹事。

战后,男人的服饰有了巨大的变化。领带西装是殖民者的,夏威夷衫代表新生代的青春气息,假日休闲的联想与凉风习习的舒适。这衫的剪裁不太复杂,只要是有图案花纹的布料都可缝制成之。先是洋人服装店,做好夫人的小洋装,剩余的峇迪弄成男士的周末玩耍装。1952年,我国画坛四大天王出游峇厘岛写生时遇见一位身着峇迪短袖衣的“独眼”德籍画家,陈宗瑞给他拍的照,成了目前为最早的例子。几年后维多利亚中学毕业班里马来少年结伴海边郊游,其中穿着宽袖峇迪衫仰头迎风的小帅哥也是历史之见证, 他们十八、九岁,当年大约1956、57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