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人身上一般都有上海的市民气,也就是所谓的“精明不聪明”:不够大气,算计得太精,结果上海滩也就出不了大家。
余秋雨算是近半个世纪来最有名气的海派文人了。他写的书长期位列全球华文图书排行榜前茅。2002年统计全国10年来最畅销图书前10名,他一人占了三本。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等机构评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2007十大学术精英”之首,又被世界华人经济测评体系评为“影响世界100年100位杰出华人”,还载入了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和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听说他还是中国最富有的作家。应该说,秋雨活到今天已经是名利双收了,但社会上对他人品的质疑却不少。我倒是在朋友圈里经常为他辩解。
上世纪80年代中,我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时,余秋雨出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尽管上戏归宣传部领导,但我和他的交集并不多。在几次座谈会上见过面,听过他的发言,当时只觉得他口才很好而已。反倒是1990年代我到了香港,我们的交往才多了起来。最初听原上海宣传部长潘维明说,自己获释后,余秋雨来看望他,依然十分热情。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且不说像秋雨那样的大名人,即使一般的旧日朋友对小潘也都避之唯恐不及。因此,我觉得他为人仗义,并非像外界说的那么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