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知道了许倬云的大名。因为在美国只要是攻读中国史博士学位的,他的《汉代农业》都被列为必读书。我喜欢这部书,于是找来许先生的好几部著作阅读,如《中国古代社会史论》《西周史》和《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等。我被他的渊博知识所深深折服。最受启发的,是他娴熟地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治史。从此,学贯中西就一直成为我在学术上努力追求的目标。那时候,只知道许倬云是匹兹堡大学历史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后来到了香港,在中文大学跟从金耀基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有一次提起许倬云,耀基师说和他很熟,并说他每年都会来香港中文大学讲学。过了几个星期,许先生果然到了香港。我闻讯后就请耀基师的秘书帮我约了时间去拜访他。在许先生的办公室里初次见面。他平易近人,十分健谈,没有一点大师架子。许先生著作等身,除了专攻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之外,研究领域还涉及社会学、考古学、科技史、台湾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他还对现实政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撰写了大量政论,结集出版的就不下十余种,在台湾舆论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知识渊博兴趣广泛

我好奇地问他何以有如此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许先生就和我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无锡许家是江南世代的书香门第,其父藏书丰富,兴趣广泛。许先生幼年患小儿麻痹症而不良于行,就在家里杂读群书。抗战后,他在故乡的辅仁中学读书,这所名校聚集了一批饱学之士,曾培养出学界泰斗钱锺书、国际著名宇航学家唐鑫源和北大校长许智宏等12位两院院士。1948年底,他跟随父母到台湾,考取台湾大学外语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又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