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已不记得新加坡有一所励正学校,它的原址位于现在的义顺环路第243座组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孕育乒乓女国手的摇篮,而这一切,得归功于备受爱戴的校长陈传恭。

卓水锦(左起顺时钟)、廖火土、杨秋莲、胡金花和廖春花在旧照片上,指认出当年的自己。(特约沈康雄摄)
卓水锦(左起顺时钟)、廖火土、杨秋莲、胡金花和廖春花在旧照片上,指认出当年的自己。(特约沈康雄摄)

励正学校创办于1939年。陈传恭自1948年起在该校执教,50年代初出任校长。他热爱乒乓球,是名乒乓球教练,在他的倡导下,董事、教师和家长全力配合校方推广兵乓球运动。

英语教师王亚本是其中一名乒乓教练,经常用自己的“小绵羊”(scooter)载送学生去参加比赛。当时学校还特地建造了一间乒乓训练室,里头有八张乒乓桌。

陈校长于1978年,年仅52岁不幸病逝,隔年学校关闭。

人才辈出为国争光

廖春花(76岁)谈到陈校长时,满怀感激和感触。她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小时候我不爱读书,后来索性不去学校,是陈校长一直劝我回去,还叫我去打乒乓。我比其他人慢了四年才念完小学,后来念到中学毕业。”

陈传恭校长(中)与两名乒乓球健儿白莲花(左)与廖春花。(陈传恭太太提供)
陈传恭校长(中)与两名乒乓球健儿白莲花(左)与廖春花。(陈传恭太太提供)

除了代表学校,廖春花也多次北上马来西亚比赛。令她感到骄傲的一次,是12岁那年打败当时大名鼎鼎的马来西亚选手王妹妹。

因为辍学四年,廖春花与现年72岁的卓水锦是同班同学。她俩和另一名同学白莲花,在1969年缅甸仰光举行的第五届东南亚半岛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前身)上,获得女子团体亚军。

卓水锦说,从前在甘榜念小学,大家放学后各自回家吃饭,下午再到学校练习乒乓,一直到傍晚五六点才回家。以前家里和学校经济都不宽裕,没有什么特别的装备或球鞋。

胡金花(左起)、颜亚花、杨秋莲和廖春花代表励正学校赢得许多比赛。(颜亚花提供)
胡金花(左起)、颜亚花、杨秋莲和廖春花代表励正学校赢得许多比赛。(颜亚花提供)

白莲花在1967年起的第四至第八届东南亚半岛运动上载誉而归,是当时名气响亮的运动员。她后来嫁到东马砂拉越。

75岁的杨秋莲和其他校友一样,在励正学校念完小学,升上中学后仍继续打乒乓,并代表国家出征,但踏出社会后就再也没碰过乒乓拍。她笑说:“没有人一起打,不过前阵子我在ActiveSG重新开始打,只是玩玩而已。”

女将从东南亚打到国际

陈雅薏(60岁)1971年至1976年就读于励正学校。她依稀记得,当年校长让所有学生在操场上,用乒乓拍往地上边拍球边走一段距离,没有失手的再对着墙壁打数十下,通过测试即可进入乒乓室练习。

陈家十兄弟姐妹都是励正学校学生,排行第九的陈雅薏(前排左二)和三姐陈雅梅(前排左四)是学校乒乓队代表。(陈雅薏提供)
陈家十兄弟姐妹都是励正学校学生,排行第九的陈雅薏(前排左二)和三姐陈雅梅(前排左四)是学校乒乓队代表。(陈雅薏提供)

她说:“我的三姐陈雅梅也在励正学校打乒乓,所以我加入是很自然的事。偶尔会觉得为什么其他同学都回家了,我还要待在学校练习。”

升上德贤中学后,“左手执怪拍”的陈雅薏,继续选择乒乓球作为课外活动,前后为国家队效力12年。1987年她在第3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直落三局淘汰苏联前欧洲冠军波波娃 ,打入单打32强。同年,她与队友夺下东南亚运动会女子团体金牌,并曾晋级亚洲第29名。

励正学校的男学生也打乒乓,只是女学生锋芒更甚。王金鍊、廖火土(廖春花堂弟)、胡秀民(最年轻乒乓冠军)、胡秀德和潘水源等,都是不同年代的乒乓队男健将。

相关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