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话里,“老爷”为神,“营”则是环绕、周游的意思,也算是古语。游神赛会哪里都有,为何我特别青睐老家潮州的营老爷呢?

前些天回家乡参加古城申遗活动,再次参观潮州市博物馆,发现那些极为精致的金漆木雕,不是神龛,就是神舆。30年前我写《神舆竞演》(《二十一世纪》1995年6月号),描述在东京及京都观看神舆竞演的场景及感受,其中有这么一句:“神舆有大有小,有精有粗,以我家乡赛神的经验,竞演时赛人也赛神。”一般情况下,围观者大都对规模巨大且金碧辉煌的神舆报以特别热烈的掌声,而我则更喜欢那些比较简朴的,因其表演时更多自由度与投入感,容易达成“神人和融”的状态。

多年前,我写过《扛标旗的少女——我的春节记忆》(《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提及潮州走在乡村小路或城镇街道上的“选美比赛”加“时装秀”;去年元宵节央视播出的“开讲啦”专题片《文学中的元宵节》中,我专门介绍潮州湘桥区溪口村的“穿蔗巷”活动。事后想想,不止这些,我时常跟朋友及学生吹嘘潮州的大锣鼓、英歌舞、布马舞、潮绣、木雕、花灯、铁枝木偶等,其实大都是围绕营老爷来展开的——起码也是因娱神需要而促使其工艺日臻完美。可以这么说,这活力四射的营老爷,是潮汕人的生活节奏与文化趣味,也是其工艺与精神相得益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