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0后,怎么办?》从最初的思考片段到最后成为一本著作出版,前后大概有近6年的时间。2009年,位于中国最南端的文化杂志《天涯》的“作家立场”栏目约我写一篇文章,描述近年的中国思想动态,我以《分裂和建构》为题书写了我的一些思考,这其中的一些片段,构成了《80后,怎么办?》的前置文本。

在2011年前后,我产生了一种更强烈的表达冲动,记得有一次我走在北京积雪的街道,一位同行问我最近在思考什么,我回答说:思考我们这一代!她当时有些吃惊,因为从学科的角度看,这样的思考似乎过于宽泛且缺乏某种学院所要求的知识合法性。但对于我来说,置身于200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语境,我的切肤之痛让我觉得将我个人感受到的难堪、痛苦和迷惘直接地说出来,胜过一切学究式的所谓学术和学问。

2013年我写成了一篇近2万字的长文,这就是《80后,怎么办?》的第一个版本。在一个偶尔的交流中,批评家李陀知道我写了这么一篇文章,表示很感兴趣,他读完后立即建议发表在诗人北岛主持的《今天》杂志上。于是,这篇文章很快发表在2013年第102期《今天》杂志上,作为头条重点推出,这一期《今天》还刊发了顾城的纪念专辑。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其中大部分是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文知识分子,个中的缘由,我猜测一是我的80后身份,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当时中国最年轻世代的自觉思考;二是宏观视野,自1990年代以来,随着学科建制的成熟和知识生产的专业化,这样以一个代际来切入社会历史的分析方式已经很少见了。《今天》杂志社受到这种热烈反馈的鼓励,立即在人民大学组织了一场专题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不同代际的知识者,围绕这篇文章,但同时主要是针对中国社会的现实,作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讨论的内容也随后发表在第103期的《今天》上。对刚刚获得高校教职不久的我个人来说,一篇文章引起这么多的反应,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这篇文章部分释放了我的焦虑,也为我获得了一些行业内的肯定,据说当时我因此获得了一个绰号:“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