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看了电影,而后才读原著。电影片名《吃土的十二个月》,原著书名《吃土的日子》。台译片名改成《舌尖上的禅》,繁中本的书名改成《时光里的醍醐味》。我更喜欢日文原名那种饶富泥土味的朴实。读原著的时候,只有非常偶尔,脑里才会闪现电影某些画面。电影有电影的世界,文字有文字的天地。电影里的松隆子在享用泽田研二烹调的日常粗食时,那种心满意足的馋嘴神情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但水上勉的文字自有一种让人在富饶慷慨的天地之间谦静下来的味道。中村幸平《日本料理的奥义》里提出五味之余应该加上“后味”,后味就是余味,亦即意犹未尽。不管是水上勉的原著还是中江裕司的电影,都有这种令人低回的第六味。

电影按照十二节气铺陈,原著遵循十二个月层递。每个月份都有一种当令食材作为代表——1月芋头,2月山椒,3月豆腐,4月蕨类,5月竹笋,6月梅干——读到以梅干作为主角的6月之章,原著才跟记忆中的电影重叠起来。之所以会特别喜欢这个篇章,不仅只是因为水上勉还记得自己幼年在京都相国寺瑞春院当小沙弥的时候,师父说过“梅子得淋过雨才行”、“梅子喜欢晚上的露水”,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喜欢这种日常的小重大。让我动容的还有水上勉在文中追忆的一件往事。有一次他答应出席某个电视节目,希冀制作单位可以帮他找到久违的旧相识——当年禅寺的住持山森松庵和尚的妻子山盛津子和他们的女儿良子。

这对母女在松庵和尚圆寂之后被迫离开一家三口同甘共苦的寺院。临离开前,做母亲的抱走了松庵和尚遗留下来的梅干一瓮,因为这瓮是她嫁给松庵和尚那年夫妻俩一起腌制的梅干。那年水上勉才五岁。四年后他在寺院当沙弥,良子在两年后出生,年仅11岁的他帮忙照顾宝宝,累到只能偷偷哭泣。第四年他就逃离了寺院,再也没有见过母女两人。等电视台找到人的时候,一家三口就只剩下良子一人。坐四望五的良子和已经奔六的水上勉在摄影棚重逢,恍若隔世。临别在即,良子郑而重之取出手信给水上勉,盒里装的就是当年她母亲抱走的那瓮梅干。做母亲的死前曾经交代良子,要她保留一些梅干给水上勉先生,如果还有机会重逢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