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智社中,汪兆铭接触到卢梭的《民约论》、赫胥黎的《天演论》与亚当·斯密的《原富》。这是1902年的广州,你很难想象,这些异域、且经过转译、篡改的欧洲思想家,会在这华南潮湿的空气中,给一个少年人的头脑带来怎样的冲击。
出生于1883年的汪兆铭,有一个过分不幸的童年。他13岁丧母、14岁丧父,随同父异母的长兄汪兆镛生活。汪兆镛曾求学于著名的学海堂,亦以诗才闻名。但他的职业生涯乏善可陈,一直以游幕为生。汪兆铭也因此辗转广东各地。他也受到长兄诗才的影响,对诗歌兴趣浓厚。
尽管清帝国已摇摇欲坠,汪兆铭还是参加了科举考试,不仅通过番禺的县试,还在广州府试中被录取为“府案首”。他也因此进入传统的文人圈,还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聘为家庭教师。也是这位李准日后虽屡经革命者刺杀,却最终成为辛亥革命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