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失格”也好不“失格”也罢,皆有情绪。有人慷慨激昂,有人愤世嫉俗,有人洋洋得意,有人郁郁寡欢,有人志在必得,有人但求“躺平”,形形色色,种种样样。这恐怕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的“身份证”。机器人就没有情绪,也万万有不得。倘“有情绪”“闹情绪”——比如手术机器人、保姆机器人——那还得了!“深度求索”(deep Seek)也还没有深入到情绪层面。

别的情绪就不讲了,只讲一下微茫情绪,而且只讲文学中的微茫情绪——细腻婉约、扑朔迷离的诗性心理机微与情感涟漪。或者说近乎秘不可宣妙不可言的文学性喜怒哀乐。至于机关算尽的机心和明显带有功利性的小聪明、小心眼或者小九九,当然不在此列。

有人说不能表现微茫情绪的文学,不能算是伟大的文学——伟大始于微茫。观点固然以偏盖全,但并非无稽之谈。中国古代文学,以小说论,自然首推《红楼梦》,一笑一颦、一言一行,皆须“深度求索”,可谓微茫情绪诗性表达之集大成。小说以外,宋词尤见特色。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殊),“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孤苦?凄寂?忧伤?怅惘?眷恋?悲凉?是又不是,不是又是。千种风情,万般方寸,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无可名状,欲言还休。于是无语、无言。且以柳永为例。无语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无言者,“永日无言,却下层楼”、“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赢得无言悄悄,凭栏尽日踟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