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到“芽笼”二字,脑海浮现的是一般人不会联想到的芽笼东中心(Geylang East Central)。年龄相近的表妹住在这一带,每逢学校假期最期待去她家玩;难忘附近熟食中心鲜味十足的鱼片汤,长大后才知道原来“黄顺记鱼糜·鸭糜”是约70年前创立的老字号,年代比芽笼东巴刹与熟食中心(称阿裕尼二道巴刹)还久远。
修伞师傅20年风雨无阻
也多亏表妹和舅舅帮忙,几年前报道维修经济时想访问新加坡工匠,他们说芽笼东中心的修伞师傅20多年来风雨无阻在阿裕尼二道第118座一楼的小店卖伞、修伞,顾客来自岛国各处。
相较于更广为人知的芽笼,芽笼东或许较难引起国人兴趣。但每次来到这里都喜见童年回忆中的邻里依旧热闹,庆幸这里还容得下未必赚大钱,却难能可贵也难以取代的小生意和美好空间。
伴随街坊长大的图书馆
翻查资料时找到2022年刊于《新明日报》的报道,得知芽笼东指的不是芽笼河的东岸,而是以芽笼路为依据,中间以阿裕尼路为界线,靠近市区方向(1巷至23巷)是西部,从阿裕尼地铁站到巴耶利峇一带(25巷至芽笼路尽头)属于芽笼东。
芽笼东的地标之一是距离阿裕尼地铁站不到五分钟步行距离的公共图书馆,1988年7月26日正式开幕,2012年整修后融入更多大自然元素,是新加坡首个设立烹饪与饮食文学主题区的图书馆。
图书馆空间感佳,每次走入都感觉温暖、亲切,不似一些较新的图书馆,虽然设备完善,却少了时间酝酿的温润。遗憾的是,伴随街坊长大的芽笼东公共图书馆几年后就得搬迁。
根据媒体2024年10月报道,新加坡土地管理局招标出售丹戎加东大厦,国家图书馆会把芽笼东公共图书馆迁至大厦,大厦预计在2029年上半年投入运作。丹戎加东大厦距离图书馆现址1.3公里,步行大约20分钟。
图书馆名称虽不变,但环境和地点不同,届时街坊不能带小朋友走进曾经熟悉的空间,自然也没法告诉小朋友:“这里是爸爸妈妈从小就常来的地方。”家里的阿公、阿嫲,是否也找不回这份因为熟悉而累积的安心、舒心?改变之前,希望你我能多来这里走走、看看。
顾客愿等30分钟的华夫饼
从图书馆步行约七分钟,就是聚集多家咖啡店和小生意的邻里中心。
喜欢这里有服务热情亲切的水果店、中药店,还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文具店和糕饼店。
越过阿裕尼二道,发现快餐店顾客不多,热闹的是熟食中心及附近的小店,特别是西菓店嘉顿(Garden Pastry & Cake)。据说创办人年轻时曾在多家酒店当蛋糕师傅,1977年创业,以日式小面包和潮式酥皮月饼打开知名度,因严选优质食材,所以价格比一般邻里店家高,但品质有保证。
被嘉顿的班兰华夫饼香吸引,明明吃饱了还想买来解馋。店家好心告知:要等至少半小时。原来好多顾客已经下单,店内另设专门摆放华夫饼的角落,方便顾客领取。
放慢脚步,处处流露时光温润过的痕迹,你会不会也打从心里喜欢上这样一个邻里?
相关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