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之见,近乃日甚,无定体也,无休止也。前之所为者本新也,自今视之皆旧也;人之所为者本新也,自我视之皆旧也。于是舍旧而谋其新,再越一时、再历一人,则见适间之、舍旧某新之种种,又皆旧已!于是又谋其所谓新者,纷更烦扰,将不知何时、何地为得新之止境也。”

在阅读一篇关于科举废除的论文时,这段引文吸引了我。它来自袁金铠的日记,写于1909年夏,彼时,39岁的他正投于盛京将军赵尔巽门下。他对于新与旧的感慨,正是20世纪初的普遍情绪。

在描述晚清最后十年的历史时,人们常以清王朝之腐败、无能、列强之咄咄逼人、革命党之兴起为视角,却很少人将目光投射于士大夫的内心。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变化接踵而至的世界,他们如何慌乱不堪。你可以想象,你在四书五经、八股文中,已经耗费了半生,突然要求你面对经济、政治、立宪、化学、物理这些新概念。你又认定,这些新概念不仅是知识上的兴趣,更与国家存亡相关。你渴望速成,越想速成,往往欲速不达,新与旧裹成混乱的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