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夏日6月的日光穿过高窗,斜躺在木质的地板上。光影折射下,墙上18世纪浪漫主义画派的油画沉默不语,仿佛时间也在其中凝固。尘埃在柔光间旋舞,如时间的微粒。一把古老的椅子孤独地守望着书桌,而书桌上方,是源自300年前的繁复天花装饰,它在蕾丝窗帘后泛着温柔的光芒,仿佛一种低调的奢华。我们站在歌德的房子中,完全不敢高声语,仿佛一声咳嗽都会惊扰了正在沉思的哲人灵魂。

是的,穿过夏花盛开、情侣雕塑矗立的花园,步入那扇缓缓开启的门扉以后,我们便等于走入了一个旧世纪的老灵魂。那是在法兰克福老城区的安静街角,歌德四层楼的豪宅故居和毗邻后加的歌德博物馆静静伫立,如一页未被彻底翻完的诗篇。歌德故居(Goethe Haus)是德国最著名的作家歌德在26岁以前生活的实地,二战时候曾被轰炸,1954年改建成故居与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努力还原了1749年至1775年歌德居住时的原貌,展出手稿与绘画收藏。歌德故居所在建筑建造于17世纪,最早于1733年由歌德的祖母购入。1749年歌德就在宅里出生,我们还可以确切找到其窗边出世的确切地点。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歌德,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当时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可说得天独厚,也让其有了全面的法律、文学、艺术、音乐和绘画的教育与熏陶。在故居旁,是有160多年历史的基金会所建立的歌德博物馆,策展精彩,利用高科技与互动模式展示了与歌德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艺术家作品。

灵魂与形式并存的气息

我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书房。架子上那一排排分门别类的藏书,是他心灵的延伸,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这从炽热的心房涌出的,不会是最后一滴眼泪。”那是歌德在《渴慕》里写下的诗句。如今,他的笔迹如泪,似乎滴淌在那张嵌着墨痕的古老书桌上,斑斑驳驳,真是泪、还是血?书桌上方还摆着一尊古罗马式雕像——被海蛇咬噬的拉奥孔,似乎在痛苦与崇高之间呐喊,或许象征着少年维特自己在爱情与失恋之间的苦痛,甚至歌德自己在自然自由自我关系里的挣扎。那是一种灵魂与形式并存的气息。在那张躲藏在仓库而避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的桌案上,仍然保持着歌德伏案的姿态。我们的导览者轻声说:“你们知道吗?这张桌子,据说是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时用过的。”情不自禁地,我们围上前去,用指尖轻触桌面已然斑驳的木纹,那些墨渍仿佛依然鲜活,如同灵魂的烧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