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7日,我接受新加坡福州会馆筹划的“深情萦绕忆华校”口述录音及视频采访。采访的内容是我作为一名华校生在大智中学求学时的情况。在采访过程中,半世纪前的少年成长情境缓缓流淌……
1973年,在崇福学校完成小学学业后,紧接着在大智中学念四年中学课程。我对选校没什么概念,选择创办于1968年、位于大巴窑1巷的大智中学;因它是最靠近住家的学校之一,可节省交通费用和通勤时间,再加上小学会考成绩中等,也没人为我分析哪一所学校比较好。
笔名的由来
大智中学是一所混合学校,后来的会考成绩显示,华校生和英校生之间缺乏交流,以致于融合效果不佳,甚至没有。念中三时,教授华文生物课的符琼华老师委任我为华文科学学会主席,我相信当时应该也有英文科学学会存在。如此华英源流壁垒分明,何来交集?即使是华校生和英校生在一起活动的集邮学会,彼此间也鲜有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