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加起来超过200岁的林耀平(77岁)、柯信丰(75岁)和陈建龙(76岁)是老工兵。

林耀平和柯信丰于1968年4月2日至8月21日,在绝后岛(Pulau Blakang Mati,现为圣淘沙岛)参加工兵部队指挥官课程。18名学员是来自武装部队训练学院的第二批军官,另有30人是士官(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工兵部队除了关键支援工作,也是牵制敌军及防御的主力部队,在军队前进时往往带头冲锋陷阵,常面对危险状况。这48名学员是第一批工兵部队指挥官,为今日的新加坡工兵部队奠下基础。

72小时建桥拆桥

为期四个半月的训练是艰苦和难忘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架桥拆桥,包括贝利桥(Bailey Bridge,一种方便拆卸的军用桥)、急造桥、浮桥和步兵突击桥等。

柯信丰印象深刻的是课程完成后,学员被要求在60小时内在绝后岛建一座贝利桥。林耀平记得,他们得在72小时内完成,然后在24小时内拆除。

工兵部队指挥官难忘绝后岛的训练时光,前排左三是林耀平。(林耀平提供)
工兵部队指挥官难忘绝后岛的训练时光,前排左三是林耀平。(林耀平提供)

“拆除”是另一重要课程。林耀平认为那是最有趣的一环。他说:“安乐岛在1963年发生大暴动后就空置下来,我们因此可以学习拆除建筑、围墙、灯柱、旧交通工具等,现在已很难有这种机会。”

课程内容包括辨识与拆除地雷,确认和处理各种爆炸物,包括简易炸药、燃烧弹和陷阱装置。此外,还有野战和装甲训练。

当阿兵哥虽然累,却仍有诗一般的情怀,林耀平回忆道:“夜里很暗,我们很享受安乐岛的宁静,喜欢观星座,其中最明显的,是靠近码头的南十字星。”

工兵每天上下实拉蓬山

柯信丰是第一批工兵部队指挥官,1995年提早退休时是上尉,担任正规军人28年5个月。他目前是百瑞营圣淘沙酒店(The Barracks Hotel Sentosa)的文史导览员,经常在岛上走动,清楚记得第一天登陆的情形。百瑞营圣淘沙酒店以前是英军军营。

柯信丰是第一批工兵部队指挥官。(柯信丰提供)
柯信丰是第一批工兵部队指挥官。(柯信丰提供)
柯信丰现为百瑞营圣淘沙酒店的文史导览员,经常在岛上走动。(龙国雄摄)
柯信丰现为百瑞营圣淘沙酒店的文史导览员,经常在岛上走动。(龙国雄摄)

“下船后,我们背着行囊走到大路。码头附近有很多小路通往马来和华人甘榜。由于只来了一辆卡车,另一辆的引擎出问题,我们只好把行囊放到卡车上,徒步而行。”

实拉蓬山(Mount Serapong)高约海拔85公尺,兵营、训练场和食堂都在山顶。

这里曾是工兵部队在实拉蓬山顶的食堂。(龙国雄摄)
这里曾是工兵部队在实拉蓬山顶的食堂。(龙国雄摄)

有机会回到实拉蓬山住宿,柯信丰百感交集。这个地方一度改成货仓,现已锁上,平日不得进入。旁边的厨房和食堂也已废置。

柯信丰感慨说:“工兵部队指挥官课程非常技术性,有大量计算,对我们来说并不容易。当时只有少数士官有O水准和A水准,大多数只读到中二。”

柯信丰在实拉蓬山兵营的床位,基本结构仍在,兵营因为一度改为货仓所以架起铁丝网。(龙国雄摄)
柯信丰在实拉蓬山兵营的床位,基本结构仍在,兵营因为一度改为货仓所以架起铁丝网。(龙国雄摄)
三名70多岁的老工兵旧地重游,超过半世纪的同袍情谊仍在。(龙国雄摄)
三名70多岁的老工兵旧地重游,超过半世纪的同袍情谊仍在。(龙国雄摄)

年轻工兵岛上趣事多

林耀平完成工兵部队指挥官课程后,受委为第二届课程指挥官,之后陆续担任其他课程的指挥官。

兵营总传有灵异事件。林耀平分享道: “嘉佩乐酒店(Capella Singapore)以前是我们的军官餐饮会所(Officers Mess),当时一名少校和军官餐饮会所看管人,夜里经常看到走廊有影子。”

这批精力无穷的年轻小伙子,夜晚闲暇时,经常玩牌。林耀平笑说,圣淘沙名胜世界才不是岛上第一家赌场。

林耀平在工兵部队服务12年,曾任第35工兵营指挥官。之后他陆续调到其他部队担任要职,1997年退休时是上校。

“在绝后岛的那些年,我们面对很多从未接触过的挑战。当时我们常埋怨,为什么上课时没有教……渐渐地,我们明白了,战争哪会按你的计划来?大多时候要灵活应对。”

林耀平感慨道:“军人,是我下辈子会毫不犹豫选择的事业,而工兵是我的初恋。”

退休20多年,林耀平这本写着新加坡武装部队行为守则的小红册仍保留完整。(龙国雄摄)
退休20多年,林耀平这本写着新加坡武装部队行为守则的小红册仍保留完整。(龙国雄摄)

实实在在为民服务

陈建龙属于第二批工兵部队受训指挥官,在军队服务了十年,1977年离职前是上尉。之后他被征召为战备指挥官,20年间每年召回部队,在工兵部队服务至50岁,1983年晋升为少校。

绝后岛摇身成为圣淘沙旅游胜地后,陈建龙很少回去,但和昔日同僚常有联络。

作为工兵部队总部的培训官,陈建龙在1972年设计并监督建造了一座通往双溪格当军营(Sungei Gedong Camp)、一座15米长、40级的金属笼桥。

1974年,他再次受命设计并监督建造一座25米长、双向60级贝利桥。这座桥位于杨厝港路近板桥(Woodbridge)地区,用于民间交通。由于道路突然塌陷,这座桥是紧急搭建用来救急的。该桥梁使用了近一年,直至永久性混凝土桥建成后才拆除。

在绝后岛的工兵部队先驱,前排左一是陈建龙,后排左二是林耀平。(林耀平提供)
在绝后岛的工兵部队先驱,前排左一是陈建龙,后排左二是林耀平。(林耀平提供)

陈建龙说:“在训练时如果做错了,可以重来,但这些实际项目出错不得,我们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做出判断。我们那个年代的工兵,有机会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而不仅仅是训练和演习。”

新加坡工兵学校在绝后岛短短四年,训练超过200名军官和士官,1971年连同工兵总部搬到吉门营房(Gillman Barracks)。

*此文改写自2024年2月刊登在联合早报的工兵部队在绝后岛难忘的四年一文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