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绍贺在1975年创立钦顺私人有限公司(Kin Soon Pte Ltd - House of Ribbons),专卖丝带及提供定制丝带印刷服务。他在2024年过世后,佘玉丽(51岁)和佘玉佳(40岁)两姐妹继承父亲生意。一家看似普通的小店,却承载着几代人的迁徙与创业故事。

钦顺丝带店位于亚拉街36号的旧址。(受访者提供)
钦顺丝带店位于亚拉街36号的旧址。(受访者提供)

钦顺的店名,源自这个佘姓家族在甘榜格南(Kampong Gelam)的根脉。佘绍贺的祖父,早年从中国广东汕头月浦南来,在甘榜格南一带开设名为“顺利”的店铺。其父于1935年接手后,将店名改为“钦利”。后来佘绍贺自立门户,从二者各取一字,以“钦顺”之名,串起家族的生意脉络。

为守住生意搬离亚拉街

甘榜格南是新加坡最古老城区之一,这里曾是一个繁盛的商业区。随着各地商人陆续到来,甘榜格南逐渐发展成一个繁华的贸易中心,贩售木材、香料与布料等货品。其中,亚拉街(Arab Street,也称阿拉伯街)便曾是一条热闹的布街。

姐姐佘玉丽忆述:“以前来亚拉街的,很多是本地人,买布料啦,买我们这一类(丝带)的啦。现在很多布店都不在了。”

据她观察,近两年来,来亚拉街的顾客群以游客居多,这对钦顺这样的店铺来说,弊大于利。

延伸阅读

两层店屋藏千年历史 循色彩与信仰漫步甘榜格南
两层店屋藏千年历史 循色彩与信仰漫步甘榜格南
甘榜格南地方发展方案出炉
甘榜格南地方发展方案出炉

大学毕业后便全职投入家族生意的佘玉佳说,如今钦顺的主要业务是批发商品给花店、酒店及餐饮业者,因此店面人流量是其次。然而,游客人多手杂,反而让她们常常得花费更多时间处理各类琐事。

经过多年深思熟虑后,两人终于在2025年7月,毅然搬离亚拉街——这个对佘家来说,意义非凡的地方。

“坦白说,离开亚拉街最难的,是放下面子。”佘玉佳笑着说,“那里的店面是我们的骄傲。后来我想通了,这不止是面子问题,如果要延续父亲的事业与传统,就必须学会放下。”

当记者问及是否因租金飞涨,才迫使钦顺搬离亚拉街时,开朗健谈的姐妹俩开诚布公地说,多年来早已听闻该区租金连年上涨。虽然房东十分厚道,从未贸然调租金,但两人心里明白,小本经营终会有被浪潮推走的一天。

居安思危之下,两人决定在租约到期前搬离,寻找更稳定、合适的新空间。事实上,钦顺如今位于乌美弯3号(3 Ubi Crescent)的新店房东,依然是同一人。为人低调的房东,虽婉拒记者采访,却挡不住两姐妹一再的称赞与感激,庆幸多年来能遇到这样一位善良、体谅的房东。

老一辈经商讲人情

佘玉佳直言,不论是做生意,还是与房东打交道,现在很多关系都牵涉金钱利益,少了人情味。“这位房东让我想起父亲以前常说的人情味,那时候我还不太能体会,现在亲身与房东接触后,才明白这个道理。”

佘玉丽接着说:“老一辈做生意比较讲人情。父亲常说,做生意要赚钱,但也要留一点空间给别人赚,这才是双赢。”

新店面面积约1700平方英尺,较之前亚拉街店屋的1470平方英尺,更为明亮宽敞,也为这凝聚佘家心血的生意带来新生。

佘玉佳说,如今特地来乌美弯新店的顾客,都是“真正要购买丝带的人”。明亮干净的环境,不仅让顾客踏入店里时眼前一亮,也让她在工作时心情更加愉快。

钦顺原以售卖丝带及向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出口商品为主,后创立自家品牌Minton Ribbons。图中员工正在卷丝带。(谢智扬摄)
钦顺原以售卖丝带及向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出口商品为主,后创立自家品牌Minton Ribbons。图中员工正在卷丝带。(谢智扬摄)

逾20年顾客情谊不变

虽然搬离了亚拉街,但钦顺多年来建立的,不只是顾客名单,更是一段段长久的信任与默契。

经营85花店(85 Flowers)的陈渊涵(42岁)回忆道,自父母那一辈起,便向钦顺采购丝带。如今自己接手生意,依然延续这份长达25年的合作。

她坦言,除了钦顺的丝带品质好之外,这些年长期合作建立起默契和信任,与佘家姐妹早已成为朋友。陈渊涵笑说:“我们算是家族生意的第二代,比较沟通得来。她们也会根据我们的需要,提供建议。”

另一名与钦顺合作超过20年的Flower Matters花店老板陈秀卿(51岁),也强调这份友谊、信任与默契,是网购所无法取代的。她说:“我希望她们可以长长久久做下去,不然我就没地方买丝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