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带给人们无限勇气与希望。这一晚的滨海湾因灯光而璀璨,也因灯光而热闹起来。
“照亮新加坡”(i Light Singapore)时隔两年,以20件灯光装置再次与大家见面。
今年照亮新加坡的主题名为“火花之光”(Spark of Light),以蓝紫色光为基调,象征着人们感官觉醒。这20件作品中,有许多是2019年所征集到的,但因疫情而延至今年才有机会展出。这些装置也反映了环境与环保等课题,让公众在赏灯的当下思考这些问题。
“Keep Moving”(不断前行)表达滨海湾随处可见国人在跑步的情景,也反映商场中的塑料人体模型越来越普遍。(白艳琳摄)
“Shish-ka-buoy”利用海上浮标装置出4米高的艺术作品,形状有如串烧。(白艳琳摄)
“Eyes of the Sea”(大海之眼)将废弃的塑料瓶烫平重塑,呈现出鱼儿从水中看到塑料垃圾的视角。(白艳琳摄)
璀璨夺目的“Firefly Field”(萤火虫草原)利用500个光点,营造出“萤火虫”在夜晚照亮滨海湾中央岬的效果。(白艳琳摄)
“Fallen”(坠落)讲述一只海蜇在宇宙吃下了一颗“大星星”,却没想到其实“大星星”是人类所制造的垃圾。(白艳琳摄)
“Here and There”(这里和那里)与跷跷板的概念相似,公众必须齐心协力,将装置平衡起来灯光才会亮起。平衡也隐喻着一些社会问题。(白艳琳摄)
水上“天鹅”变身前。(白艳琳摄)
工作人员正如火如荼地打造灯光艺术。(白艳琳摄)
“Plastic Whales”(塑料鲸鱼):公众走进鲸鱼里,在灯光照明下,可看到它们所吃下的塑料垃圾。(白艳琳摄)
“Collective Memory”:这些曾经赋予你我记忆的光盘,因为时代的变迁而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白艳琳摄)
“Alone Together”(一起孤独)记录了人们在冠病疫情期间隔离生活的点点滴滴。(白艳琳摄)
利用卫星天线再循环制成的“天鹅”(Swans),在水池中栩栩如生。(白艳琳摄)
字体大小:
灯光,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带给人们无限勇气与希望。这一晚的滨海湾因灯光而璀璨,也因灯光而热闹起来。
“照亮新加坡”(i Light Singapore)时隔两年,以20件灯光装置再次与大家见面。
今年照亮新加坡的主题名为“火花之光”(Spark of Light),以蓝紫色光为基调,象征着人们感官觉醒。这20件作品中,有许多是2019年所征集到的,但因疫情而延至今年才有机会展出。这些装置也反映了环境与环保等课题,让公众在赏灯的当下思考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