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鹅路拾遗 南北一古道两头皆精彩

榜鹅的美丽黄昏。(皓琦摄)
榜鹅的美丽黄昏。(皓琦摄)

字体大小:

今日的榜鹅区以生态组屋、滨水步道的宜居环境而广受推崇。昔日的榜鹅发挥临水的地理优势,曾经有过蓬勃的鲜鱼批发拍卖和造船业,还有国际政要感兴趣的水上体育运动、本地人乐道的海上奎笼。榜鹅是一个缩影,折射出新加坡的发展和巨变。

目前新加坡发展得最漂亮,最具自然生态环境的组屋区,非榜鹅莫属了。榜鹅用尽了它的地形和濒水的地理特性,以水道、河畔、桥樑以及过去乡村甘榜韵味等的优势,打造出一个优美宜居,甚至是国人消闲打卡的地方。一条纵向的榜鹅路贯穿组屋区,时间带不走空间,却让一个个榜鹅路的故事随着记忆慢慢消失。

榜鹅出现在1844年的新加坡地图。(图源:国家图书馆)

早在1844年出版的新加坡地图的东北方,就已标出了榜鹅(Pongol)这个地区。在1847年1月的《自由时报》,殖民当局报道了从市中心到榜鹅河的公路即将完工,所以榜鹅路大致上在175年前就定位下来了。榜鹅路在1930年的测量大约是3.5英里(5.6公里,现在则被“裁”成4公里左右)。它从南到北,连接实龙岗路到海边码头(榜鹅尾),是过去贯穿全区的主干道路。

有如“鱼形”的榜鹅路网络。(根据1978年街道指南制图)

榜鹅路经过的是崎岖的丘陵,左右两旁多是菜农耕地和农场。一路上零星的乡村甘榜分布两旁,左右是以号码为名的乡道(track)和支路。单数乡道在左边,双数在右边,根据1970年华文街道规范,榜鹅路共有22条乡道。由于地势的局限,乡道支路之间很少通联,如果鸟瞰的话,道路的分布就好像一条鱼骨,也似乎反映了该区的作息多与鱼有关。一路来榜鹅区的生活焦点都在“鱼头”和“鱼尾”,正是:南北一古道,两头皆精彩。

榜鹅的四个港

在本地有不少地方以“港”命名,港是过去在河边,方便装卸和运输甘蜜和胡椒等农作物的渡头。在榜鹅路的“鱼头”处就有四个为邻的“港”。在路的右边的实龙岗河上曾经有个大港,所以到了榜鹅路头的“港”(潮州音是Kangkar)就是“港之尾”的意思。几十年来的港脚是渔船的集散地和鲜鱼批发拍卖地,1984年关闭,搬迁到渔港路的榜鹅鱼批发市场。那里有先进的装卸配备,方便取鱼、添冰添水添油。鲜鱼市场在1997年再搬迁到圣诺哥,离开了榜鹅。

在港尾的后面就是“后港”,后港自有其精彩,就留待有机会再分享。这里要说较少人知道的“半港”。半港在港脚以北,是一个潮州人聚居的小渔村。半港有一座自1930年代就建立的“半港天后宫”。1980年庙宇的土地被征用,天后宫过海到乌敏岛,1999年又再被逼迁离海岛。这次天后宫重返本岛,与其他寺庙组成盛港联合庙,也算是回到了故乡。

盛港(Sengkang)的前生不是“港”,是发展规划后才命名的新住宅区,它包括了“半港”和跨过榜鹅路左边的地方。盛港译自该区过去的一条小路Lorong Sengkang,带有丰泽茂盛的意思。区里分为四个小谷区,都以和渔港有关的事物命名:河谷(Rivervale)、罗盘谷(Compassvale)、船锚谷(Anchorvale)和蕨谷(Fernvale)。盛港轻轨列车的车站名字都带着过去的乡韵,东边有个“港脚”站,它的位置就刚巧在“半港天后宫”的原址附近。

榜鹅的造船业

榜鹅以及几个“港”附近的居民,以马来人和潮州人居多。可能是因为居民比较注重教育,也或许因为那里聚集了几条大路,很多学校都集中在“鱼头”的榜鹅路一带,1960年代中就计有圣婴女校、蒙福学校、海星女中、圣婴华文中学,育英中学等,附近还有几所小学如醒华小学和新民小学。

渔港少不了渔船,有船的地方就少不了造船厂。在槟榔河(Sungei Pinang)和榜鹅路交界处的“黑桥”下,就有几个小型船厂。在河对岸的Lorong Santun,则有一些规模较大的。造船业为一班木工、焊工、机工、电工、杂工和驾驶员提供了谋生机会。住在附近的居民也为他们提供茶水、点心和餐食等,所以形成了一个小经济活动圈。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甚至“非法”建造驳船和拖船。

根据1977年的统计,槟榔河和裕廊的这类小船厂,营业额占了全国造船收入的15%。1964年时任财政部长吴庆瑞还颁发贷款鼓励造船,但在1980年这里的造船活动就停止了,也敲响了造船业的末日警钟。

榜鹅的赛船盛事

殖民政府于1843年在新加坡河搞了第一场船赛,过后几乎每年都会举行新年船赛,所以赛船渐渐成为本地一项热门体育活动。在1960、70年代,不同的船会俱乐部常在榜鹅尾举行赛船,尤其是在别的地方很难举行的快艇比赛。加上各种水上活动如滑水、独木舟、钓鱼、游艇等,把榜鹅尾打造成东南亚著名的水上活动中心。1953年到新加坡访问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还特地问起榜鹅和那里的水上活动。

水上运动带旺了在“鱼尾”的榜鹅尾的造船业,使之发展成一个船只停靠和修造中心,除了渔船,也是摩多船艇、滑水快艇,甚至私人游艇的维修中心。当时还有好几家所谓的“船艇旅馆”(Boatel),除了提供船只停泊服务,也提供住宿。在1957年开业的金达发造船厂相当出名,它开发的海鸥系列龙舟多次在国际龙舟赛亮相。

1980年代,居民陆续搬离榜鹅,让路给新组屋区的发展,造船厂和相关服务业成为“夕阳事业”。到了1993年,最后一家船舶服务公司搬离榜鹅尾,榜鹅尾的造船业走入了历史。

在“鱼尾”与鱼有关的当然就是海鲜了。榜鹅在1970年代有精彩的夜生活,当时最风光的要算是建在海上奎笼的“海宫餐厅夜总会”。夜总会有免费的渡轮载送顾客,有魔术和杂技表演以及海外歌星驻唱。据说台湾歌星白莎长期驻唱时,几乎每晚都有顾客点唱她的成名曲《今天不回家》。1970年开幕的“榜鹅大酒店餐厅夜总会”,酒店外有个双龙吐珠水池和双龙亭花园供人游览,内有餐厅、歌台和天鹅舞厅、儿童游乐场,还有游艇出租和滑水活动,可以说是一个综合型的消闲娱乐场所。

榜鹅海边海鲜馆。(图源:国家档案馆)

1980年代这里还有一个“榜鹅海滨海鲜花园大酒楼”,附设机动船和水上活动中心。榜鹅当然也有适合普罗大众消费的海鲜餐馆,早期在“鱼尾”的巴士总站(只是一个小小足够让巴士掉头的地方),就陆续出现了好几家海鲜馆。食客从室内到露天户外,一边享用新鲜价廉美味海鲜之际,一边欣赏海景。据报道在全盛时期,周末的人潮可达数千人。榜鹅名产还有美味的贻贝(马来文Kupang,俗称青口),产量多、大、肥美,是居民的日常美食。盛港的轻轨列车也有一车站以Kupang命名。

早年榜鹅居民屋外堆积如山的贻贝壳。(图源:国家档案馆)

榜鹅的“放鹅小榭”

张永福在榜鹅的“放鹅小榭”别墅。(档案照)

1905年,支持孙中山革命的本地商人,在大人路的晚晴园成立了“同盟会”。晚晴园是张永福(国务资政张志贤的曾叔公)的物业,他将晚晴园让给孙中山进行革命事业,有三次起义是在晚晴园策划的。张永福晚年回到榜鹅的“放鹅小榭”别墅退休。他的后人回忆说别墅靠近海边,所以应该是在榜鹅尾。在他的《觚园诗集》里至少有五首以榜鹅为题的诗,为榜鹅添了墨水,增加了诗意。

《觚园诗集》里以榜鹅为题的诗。(作者制图)

榜鹅的居民向来都摆脱不了一些生活上的困扰。早年常有鳄鱼在那里出没,幸好受害的只是宠物和动物。1993年榜鹅蚊子肆虐,国家环境局宣布榜鹅为疟疾灾区,整个榜鹅顿成了“鬼城”好几个月。最近听闻榜鹅有猴子为患,有野猪出没,又听说有居民在两小时里拍死了18只蚊子。

有将近180年历史的榜鹅其实还有好多有趣的人与事,如:世界闻名的动物园,洋人消闲的优质度假屋,创新的即钓即烹鲜鱼的钓鱼场,外展学校假日营,1970年代为我们每年供应100万头猪、3200万只鸡和5亿个鸡蛋的养殖业,离岸的科尼岛等等都和榜鹅有关,当然还有令人发指的日军大屠杀场。这些轶事已有好多人说过,所以在“拾遗”里就不赘述了。


【本文首刊于2022年11月13日联合早报《新加坡故事》特辑】
前往专网阅读更多《新加坡故事》特辑内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