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石王”谢安桐点石成金

谢安桐强调生意有很多种,生意人也有很多种,但是做生意讲诚信最为重要。(龙国雄摄)
谢安桐强调生意有很多种,生意人也有很多种,但是做生意讲诚信最为重要。(龙国雄摄)

字体大小:

我们的生产来自荒山野岭,一块块硬如铁的石头是我们的生财之器,我们必须手脑并用,深入石山,才能点石成金,赚的是“辛苦钱”。

十来岁时,谢安桐(Sek Ann Thong)已在采石场帮头帮尾。如今,即使高龄89岁,他还是经常在石山爬上爬下,事事亲力亲为。

他说:“我的事业一开始就充满动力,对我而言生意就是运动,我的生意不是坐在有盖工厂、冷气办公室里就能财源滚滚。我们的生产来自荒山野岭,一块块硬如铁的石头是我们的生财之器,我们必须手脑并用,深入石山,才能点石成金,赚的是‘辛苦钱’。”

谢安桐自小身强力壮,没有“三高”问题,血压、血糖、血脂都正常,走得、吃得、睡得,野外“爬山”、“看山”就是他的体能训练和日常运动。

采石眼光独到

有“新马石王”之誉的谢安桐,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先后在马来西亚居銮、四湾岛、马六甲、吉兰丹,东马的沙巴买石山、开石厂。在印度尼西亚的14年里,他先后拥有四座采石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各地拥有的石场多达15个。

1990年代末,他卖了四座柔佛州的石山给英国公司,套现1亿元,摇身一变成为亿万富豪。

在马来西亚拥有四座石山,柔佛和吉兰丹州各有两座,分别由成丰、铭丰、美兰和光峰四家公司负责经营,其中古来的成丰石厂在疫情前每月出口到新加坡的石料平均有一二十万吨,以20厘米的小石为主,长期以来是新加坡的主要石料供应商。

据估计,马来西亚的大大小小采石公司不下千家,每年因经营不善,连年亏损而倒闭的为数不少。采石业的技术含量虽然不是很高,不过却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特殊知识和实际经验,以及能吃苦耐劳。

谢安桐采石经验丰富,眼光独到,他指出:“开山的成本决定了是否有利可图,如果石山是‘赤裸裸’的,一块块的石头看得到,那最好不过;如果石头被层层的泥土包住,那么泥土的厚度就决定了利润的多寡,因为要把层层的泥土挖走、冲走,不仅费事费时,也加重了开采的成本。”

谢安桐在马来西亚拥有四座石山,柔佛和吉兰丹州各有两座,分别由成丰、铭丰、美兰和光峰四家公司负责经营。(图/受访者提供)

凭电话听出碎石机问题

每天清晨5点,谢安桐就起床,8点开始在办公室接听各地石场的报告,一旦发生状况,必要时他会亲赴现场视察。

有一回,印尼石厂碎石机出了问题,接连好几天不断发出轰轰的杂音,石厂的工头束手无策,只好打电话向老板求助。由于时值除夕,谢安桐无法赶往雅加达,于是他吩咐工头把电话筒移近碎石机。细听之下,他断定应是碎石机的弹簧坏了,换个新的就行。一个小时后工头回电报告,碎石机不再发出轰轰声响,谢安桐的超强能力由此传为美谈,也传遍同业,许多教授、专家及同行纷纷向他取经,请教于他。

投下大量资金增添设备

采石往往须要先利其器,年年得投下大量的资金增添和更新设备,一台由芬兰进口的重型打洞机器,得花上200万令吉(约62万4000新元)。

谢安桐透露,每年在这方面须要拨出大笔投资预算,购买机械、维修机械的开支,1000万令吉(约312万新元)是少不了的,公司的财力如果不够雄厚,就无法大展拳脚,提高产量,加速开拓市场。

近一两年,开山的炸药价格飞涨,以前每吨进口的炸药不到2000令吉(约600新元),现在已经一涨再涨到6500令吉(约2000新元)。

很多时候采石业的运作还是须要亲力亲为,亲临石山监工。疫情期间每座石场的每月产量从20万吨锐减至10万吨,在谢安桐的不时深入石山,亲临现场督工、指导下,产量才告回弹。

他说,人能动、能思考,就应有责任亲自处理公司事务。有老板在场坐镇,员工的工作士气还是会有差别,有错误也能马上纠正,不足之处可立即设法补救。

在购买采石机械、维修机械方面,谢安桐每年拨出大笔预算,公司的财力如果不够雄厚,就无法大展拳脚,提高产量,加速开拓市场。(图/受访者提供)

另辟“副业”种榴梿

五六年前,好动又充满干劲的谢安桐另辟“副业”,在彭亨文冬一带买下一块530亩的地皮,开始大事种植榴梿。

据他观察,榴梿园所在处有山有水,适合种植猫山王名种榴梿,明年可以开始收成。一亩地估计可种40棵榴梿树,一棵榴梿树一年能结果80个榴梿,每亩的投资需要10万令吉(约3万1000新元)。

他说,既然决定投资,规模就要做大,大量出口,这样才能有规模经济的效益。

凭诚实信用驰骋商场

谢安桐祖籍泉州,7岁时父亲谢永固回乡把他与母亲及妹妹一起接到新加坡,但一家人在狮城团聚不到三个月,日本大军就来了。

出身采石之家的谢安桐,父亲谢永固原本在英国人的采石场当管工,日军占领新马后,谢永固不认为日本书有什么好读的,就把谢安桐带到采石场消磨时光。11岁时,谢安桐在采石场里已能帮上父亲,直到上小学才不再去石场看工。

小学毕业后,谢安桐全心全意帮助父亲看管好采石场的承包工程,虽然不必像其他采石工人那样要钻洞点炮、铲石头、开卡车,却要监督他们工作,记录他们的出勤时间和工作量。

12岁时,谢安桐超龄到裕廊维新小学当插班生,17岁小学毕业后就没再念书。但念的几年书还是有用的,在采石场工作时,谢安桐没有其他消遣,就是看故事书,多数是连环图书。

谈起当年读过的华文书,他对《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和《西汉演义》等古典名著如数家珍。他说:“我对历史故事有兴趣,虽然不甚了了,但是这些历史故事却充实了我青少年时代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他往往深为书中人物的“侠义精神”所感动,年长后,对诸如李光前等先辈的无私济世事迹更是无比钦佩,立志要以先辈拼搏创业、济困扶危的精神,作为人生典范。

我们每天要给机场工地运送300吨的石料,风雨不改。那时候,爸爸常出外应酬客户,采石场工作几乎是由我来管理。

因一巴掌认真做账

1951年,谢安桐正式到武吉巴督采石场工作,英国甘门公司承包了建筑巴耶利峇机场的工程,他父亲负责供应石料,为期两年。他说:“我们每天要给机场工地运送300吨的石料,风雨不改。那时候,爸爸常出外应酬客户,采石场工作几乎是由我来管理。”

为了补贴家用,谢永固当时还开杂货店,兼做猪饲料生意,主要供应给养猪的工友和附近村民。谢安桐的妹妹当时要起早泡咖啡和准备早午餐给80名工友吃喝。工友吃饭须要付钱,谢安桐的任务之一,就是记下工友的赊账,月底才从薪水中扣除。

谢安桐至今印象犹新地笑言:“有一回,有个工友投诉我多算他1元。爸爸质问我,果然是我算错,他立刻就赏我一巴掌。”

此后,他在计算账目时一定反复求证,不敢再出点差错。

谢永固56岁因肝癌去世,家庭重担便落在谢安桐身上,后来他妻子的哥哥也英年早逝,留下一群外甥需要他照顾,因此除了弟妹九人,还有妻子娘家、妹妹、妹婿等30多人有赖他的扶助。身负养家重任的谢安桐,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才回到家。即使是六七十年后的今天,他的起居习惯仍然是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地工作。

谢安桐从事采石业一路走来,吃过不少苦头,打过几次败仗,但是始终以讲信用、诚实,而在商场驰骋几十年。

谢安桐:人能动、能思考,就应有责任亲自处理公司事务。(龙国雄摄)

没有路也要闯出路

几十年来与石山结下不解之缘,可能与谢安桐1959年一次独自走遍马来半岛的石山有关。当时,他总是单枪匹马一个人开车到马来半岛四处打听,听说哪里有石矿就赶去哪里,走遍关丹、丁加奴和吉兰丹,安顺、怡保、马六甲和居銮,没有路也闯出路来。

1962年,谢安桐在柔佛新邦盖房子,须要买沙,他开车来到峇株巴辖要与卖沙的人洽谈。那天,他从下午等到晚上10点,卖沙的老板还没回来,老板家人劝他先找家小客栈过夜,一个床位2元。可是谢安桐身上只有3元,需用来打油和隔天吃早餐,因此他宁可挤在车里睡一睡。

卖沙人的父母后来借给他一条被子,过后显然还在儿子面前为他说了一番好话,认为像他这样节省不随意花钱的人,想必是很有信用的人。

他说:“我第二天见到卖沙的人,他二话不说,就同意先把沙运去我的工地,钱慢点还无所谓。”

六七十年代,谢安桐有个千万富翁的朋友到一家店里买东西,那东西要两千多元,朋友开支票,对方却不肯收,指定要现款。他说:“店老板后来听说那顾客认识我,打电话来求证。他过后就同意了,让对方索性开个户头,连支票都不需要了。”

那位千万富翁后来跟人说:“我虽比老谢有钱,可是他的一个电话却比我的支票更管用!”

多年来,谢安桐强调生意有很多种,生意人也有很多种,但是做生意讲诚信最为重要。

与丁马成是同乡 常年资助湘灵音乐社

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谢安桐多年来在马来西亚的石山附近出资修路造桥,也在乡村资助办学。

在新加坡,谢安桐是中华为基利俱乐部名誉主席、晋江会馆永久荣誉会长。他也是湘灵音乐社的永久名誉社长,长期支持丁马成重整的民间音乐社。

长期以来,谢安桐每年资助湘灵音乐社的数额至少5万元,累计总额以数百万元计。他说:“我只是一介普通商人,对于音乐、民间艺术,我是门外汉,只能在金钱和经费方面略尽绵力,音乐社的活动和发展得有劳专业人士和其他热心人士管理、策划和发展。”

1987年,丁马成以其对南音文化艺术的突出贡献,获颁新加坡文化奖。(图/受访者提供)

湘灵音乐社灵魂人物丁马成和谢安桐,是福建老家的邻居,可说是青梅竹马的老友。

年轻时,丁马成在一名工人师傅的熏陶下喜欢上南音,他一边工作,一边认真学习南音,进步很快。由于他长相英俊,乡里每逢节日庆典,都由他男扮女装登台演唱。18岁时,丁马成远渡重洋到新加坡谋生,先后当过搬运工人、书记,1940年代后开始经商,从事橡胶生意,和李光前是忘年之交。

六七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汉唐古乐南音日渐式微。为让它重放光彩,丁马成放弃了许多商机,于1978年开始担任湘灵音乐社社长,积极重整音乐社,大力发扬南音。从1975年他的第一首南音新词《感怀》问世,到1992年因癌症过世,丁马成共创作了南音新作300多首。

1987年,丁马成以其对南音文化艺术的弘扬和发展的不懈努力和突出贡献,获得新加坡文化奖。1992年,在丁马成领导下,湘灵音乐社新会所落成剪彩,同年12月,丁马成不幸病逝,享年77岁。

丁马成的儿子、湘灵音乐社接班人丁宏海就多次表示:“没有谢安桐,我们根本无法生存下去。每年他最少捐助5万元给我们当经费,有大型活动时,出得更多。”

谢安桐谦虚地说:“这全是丁马成兄有情有义在先。我们是泉州同乡,从前我有什么要他帮忙,他一定热心关照。他对南音热心奉献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临终前,把湘灵音乐社交托给我,我当然义无反顾,尽一切力量扶助。”

湘灵音乐社社长丁宏海谈恩师安桐叔

1970年代末,先父丁马成担任社长,为整顿湘灵、重振南音,提出必须改革创新,方有出路。他倾注心血,获得友人支持,出钱出力,使南音走向复兴之路。1992年父亲病重,对于年轻接班人是否能承受财务负担,忧心忡忡,他的好友谢安桐挺身而出,一口承诺帮助,方使父亲放下心中大石,安心离世。

安桐叔一诺千金,每次湘灵面临财务困境,都慷慨解囊。还记得2000年湘灵筹办国际南音大会唱,为需要大笔经费而烦恼,他鼓励我们放胆去做,并愿意承担筹得不足的费用,这让我们如释重负成功地完成任务,团结来自海内外的南音弦友。

丁宏海(右)从谢安桐身上学到宝贵的处世之道,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图/受访者提供)

安桐叔除了是湘灵的最大赞助人,每年也捐款给新马慈善、文化教育机构。他与先父是同乡,出生于泉州丰泽区东海后厝,每次湘灵受邀到泉州演出,他会放下繁忙业务,随团同行回乡关心乡民。有一次家乡筹建骨灰堂资金欠缺,他义不容辞捐出50万人民币,落实乡民的心愿,被乡民视为大恩人,每次回乡都张灯结彩,隆重接待。

安桐叔白手起家,凭着过人的毅力、精准的思维判断,能点石为金,凡他接手的石山都会转亏为盈,有石王之美誉。他也是我的恩师,在我人生低谷时给予支援,在彷徨迷惑时给予开导,与他的相处如沐春风,从他身上学到宝贵的处世之道,坚信“有志者事竟成”。

谢安桐与骆水兴亦师亦友

谢安桐和索络船具业先驱骆水兴有数十年的深交,亦师亦友。

18岁时南来谋生,骆水兴24岁开设同兴(Tong Hin)公司,经营帆船、舯舡、驳船所需索络,是这个行业的开山鼻祖。

骆水兴是华社活跃分子

从福建惠安南来,骆水兴第一份工作是在码头做杂工,每天得下海泡水。日晒雨淋了六年,他克勤克俭储蓄了一笔小钱开设了同兴公司,供应船上所需索具。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每天进出新加坡港口的近海、远洋各类船只数以千计,无论大小都定期需要缆绳索具,专营索络虽是热门生意,却也是艰苦的海陆作业。船舶进出港口得看潮水,顶风斗浪的送货时间无法固定,船用索具既粗又重,起货卸货特别费时费力。

事业有成后,骆水兴热心公益,是华社的活跃分子,数十年来如一日。在担任惠安公会会长期间,他与同乡们共同在芽笼29巷兴建惠安大厦。

他也关怀教育,曾任几所知名学校——南洋女中、中华女中、南洋初级学院及中正中学的校董数十年。他在以华商为主的友竹俱乐部任会长37年间,俱乐部捐助社会公益四五十万元。目前他是该俱乐部的永久名誉会长,也是另一家华商俱乐部中华为基利的会务顾问。骆水兴先后出任主席、理事、董事的社团、机构还包括福建会馆、同济医院,以及工商银行等。

谢安桐与骆水兴(右)有数十年的深交。(图/受访者提供)

获骆水兴面授指点

谢安桐是在老巴刹咖啡友的星期天中午聚餐上,由丁马成介绍认识骆水兴。当时骆老已是人人敬重的殷商,谢安桐则是刚在商场起步的后起之秀。在骆老面授为人处世、经商之道下,谢安桐得益良多。

罗敏申路与克罗士街交界的老巴刹,是一座超过150年历史的受保留建筑物。战后的大坡是华商聚集、商号林立之处,每天一大早在直落亚逸、牛车水、丹戎巴葛一带经营各行业的大小头家、公司经理,总喜欢在老巴刹喝咖啡吃早餐。长久下来老巴刹成了商家的联络处、通讯社、消息站,各种小道消息及生意经天天都在巴刹里流传。

几十年来,这里不仅是商业区上班族午餐的好地方,也是建国一代老华商经常聚首会面的联络站。近年来,老巴刹咖啡友的活动阵地转移到附近的中华为基利俱乐部,希望“咖啡友情”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丁马成吟颂老巴刹咖啡友

丁马成生前是老巴刹咖啡友之一,湘灵就长期得到老巴刹咖啡友的赞助。丁马成在世时做了200多首南管新曲,其中一首《老巴刹咖啡铭》,特别吟颂老巴刹咖啡友。其词如下:

老巴刹咖啡摊,
非常人物座常满 。
九点到,十点散,
一点钟内说万般。
士农工商共一摊,
白手成家开路线。

在谢安桐心里,骆水兴宅心仁厚,乐于助人。他说:“老人家向来为人厚道,不讲他人是非,在金钱上有求于他,是有求必应,只看数额多寡,而且不会开口‘追债’。”


【本赞助文稿首刊于2022年11月13日联合早报《新加坡故事》特辑】
前往专网阅读更多《新加坡故事》特辑内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