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不可能不被骗,骗局防不胜防是 从商必经过程。
冠病疫情期间,新加坡人纷纷选购黄金保值商品抵御通货膨胀。在经济逐渐恢复以及明年上调消费税两大因素下,高端客户也相继进场,进一步推动黄金、珠宝行业欣欣向荣。40年前投身这一行的黄金金庄珠宝行老板贾治忠(Kea Chee Tong),也准备迎来业务的另一次高峰。
今年80岁的贾治忠祖籍海南,1943年出生于柔佛昔加末,在马六甲的圣方济小学受教育。1957年,十多岁的他被阿姨韩春梅(大方表行业主)接来新加坡,先后在培群和三育、育英修完小学及中学课程,课余时间也在表行帮头帮尾,学得一技之长。
与尼泊尔人的缘分
贾治忠的创业可说是频频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30岁出头时,他出点小钱买的多多开出头奖,三位幸运儿每人各分得4万5000元。
在一间组屋只卖6000元的年代,对打工仔贾治忠来说,这笔奖金无疑是天文数字。他用了部分彩金在小坡美芝路的黄金大厦开店,做回卖手表的老本行,第一家店取名“黄金道表笔行”,由此掀开了他的创业人生。
当时的黄金大厦人潮不多,贾治忠幸运地认识事业上的第一批“贵人”:一群来自尼泊尔的商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坡一带的路边有不少尼泊尔小商人摆摊卖宝石,有次贾治忠好奇上前和他们用马来话谈天,聊着聊着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双方建立互信后,这群尼泊尔和犹太商人开始跟他买表,再拿到印度转卖,生意由小做大,有时一买就是一两百只,订单一度高达16万元,表行的业务由此渐入佳境。
2015年尼泊尔发生大地震,贾治忠知恩图报,马上拿了整万元买了近千箱饼干,空运到灾区救济灾民。
把表笔行改做珠宝行
1980年代初,贾治忠决定把表笔行改做珠宝行,四次迁店后终落户珍珠坊。
有一年,他到香港考察旅游,发现商业区表笔行林立,隔年重游时,近半表笔行已改做珠宝行。他认为,当时香港的潮流比新加坡要快上两年,回来后就跟太太讨论,最后决定改做珠宝行。
转做珠宝行时,贾治忠谦虚地说,自己是门外汉,压根儿不懂钻石和宝石,只能硬着头皮学。他深信勤能补拙,改行初期每天花数小时用显微镜研究钻石,看到眼睛红肿,视线模糊。
他不断力求创新,自己构想的珠宝款式设计源自公园的花草,再交给打金师傅制作,各种创新的设计概念源源而来。
2012年,黄金金庄珠宝行荣获瑞士金工厂指定为新加坡首家专售瑞士PAMP品牌金块的金庄,两家公司还合作推出Venhonia十二生肖黄金珍品、传家之宝。
1982年,贾治忠将珍珠大厦二楼中间店面的表笔行,搬到同层的角头店面,装修后改名“黄金金庄珠宝行”(Golden Watch Gold & Jewellery)。
在珍珠大厦营业十多年后,他看中珍珠坊的位置和人潮,1988年在珍珠坊一楼租下两间店面,并将珠宝行搬了过去;10年后,他再买下毗邻两家店铺经营至今。买下店铺两年后,政府宣布在珍珠坊兴建东北地铁线牛车水站,让黄金金庄坐稳黄金地带。

遇过大大小小骗局
经商四五十年,除了面对大环境的起起落落外,贾治忠也遇过大大小小的骗局,损失超过数十万。他自嘲:“做生意不可能不被骗,骗局防不胜防是从商必经过程。”
亏损较大的一次称得上是“骗术奇中奇”。很多年前,有个业务上来往多年的香港商人,要求贾治忠在订购了一批价值数十万元的珠宝单据盖上公司印章。这个对金融业运作很了解的商人,把买单押给金融公司取得一笔可观贷款后就无影无踪,金融公司最后向贾治忠索赔。
另一次则是上了打金工厂的当。贾治忠原本委托对方镶造一批珠宝,但珠宝拿回后,发现戒指或耳环上的宝石只用万能胶黏贴,他宁愿亏损,也不愿拿这批瑕疵货卖给顾客;当时被骗的还有其他人。
贾治忠坦言:“初入商场时,有位事业如日中天的大老板曾对我说:‘讲经验、人脉、成就等各方面,我是比你强,不过你却有个优点,无论什么情况,你是不会在背后讲人是非,可见你为人厚道,令人钦佩。”
号召更多人参与慈善
贾治忠向来热心公益,2000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推出新钞时,他曾以2万元买下1万张面额两元的钞票,几年前将这批千禧年钞票捐出来做慈善。
黄金金庄常在社区举办或参与慈善活动,包括曾联办义卖明信片活动,为牛车水区贫困老人筹款;联办的“刘三姐新春贺岁”轰动一时,曾为肾脏透析基金和其他慈善团体筹得不少义款。
此外,他还提倡“以脸行善”,认为人们常将生活苦闷、不如意事通过一张脸表现出来,苦脸相对时,难免传播负能量。所以,他号召朋友和下属,从内心发出诚意微笑,以脸做善事,为社会带来温馨和正能量。
热心公益的贾治忠,不仅仅只是参与,也积极推动,想点子做策划,用他的方法吸引及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或参与慈善活动。
他认为,慈善是喜舍与分享,需要大家一起来共襄善举,光明同行,有能力的人要负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幸福、健康、光明。
常分享《易经》和《道德经》
十多年前,贾治忠“迷上”《易经》和《道德经》,经常和人分享“两经”的真言和研究心得。
他指出,仁心善行,智慧自生,拥有智慧者通晓天机。人们最好的信仰是道德,德的本体是道,道的发扬是德。人性就是道德,为人处世如果能合情合理合法不为自己,做人行事就不会有偏差。
【本赞助文稿首刊于2022年11月13日联合早报《新加坡故事》特辑】
前往专网阅读更多《新加坡故事》特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