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印务创办人林玉坤 肯拼搏重乡情

林玉坤:年轻时创业我吃过很多苦,从小就辛苦惯了,早已不知什么是辛苦,也了解别人的辛苦。(图/受访者提供)
林玉坤:年轻时创业我吃过很多苦,从小就辛苦惯了,早已不知什么是辛苦,也了解别人的辛苦。(图/受访者提供)

字体大小:

创办中市印务至今已有42年,在事业上算是有点小成就,在乡亲社团我也一直在尽点力量,算是回馈社会。

在商场打拼一生的建国一代、今年86岁高龄的林玉坤,几年前把一手创办的中市印务私人有限公司(Citipoint Printing Co. Pte Ltd)正式交给长子林文杰后,在家含饴弄孙,时而参与社团活动,谈起陈年往事总是滔滔不绝,回忆满满。

林玉坤1936年出生于新加坡,在大坡安祥山一带长大,家有三兄妹,他排行第二,父亲因得肺痨只身回中国养病,兄妹们长年与母亲相伴。

日本侵占新加坡时,6岁的林玉坤北上槟城避难,投靠姑姑,并在当地念小学。

13岁回返新加坡后不久,林玉坤又跟随母亲兄妹回到福建惠安家乡,没料到父亲早已过世,六个月后母亲带着哥哥和妹妹返新,留下他一人在家乡守孝。在家乡读了半年书,林玉坤就退学,帮忙种田,下海捕鱼。1952年,母亲让人接他回新加坡。

乘搭小轮船,在大海颠簸了一个星期,林玉坤重返安祥山,母亲以30元坡币租下一栋三层楼的估俚间,收了五六个来到狮岛找生活的散工,以及五六户人家,当起小租婆。散工的月租两块钱,母亲也帮人洗些衣服,赚点外快补贴生活费。

林玉坤小时候的家境十分贫苦,全家就靠母亲的一点小收入维持生计,母亲不幸中风再也无法照顾林家兄妹后,林玉坤被逼出来打工。

由于年幼又无一技之长,林玉坤每天在牛车水、珍珠巴刹一带沿街卖报、派报,每份报纸是一毛或毛半钱,幸运和勤奋的话一天也有几毛至一块钱的收入,小小年纪就得肩负一家的部分生计。

被高薪挖角当头手

林玉坤也曾上过一两年夜校,他的华文、华语基础是靠自学苦修而成,很多时候是无师自通。

林玉坤、朱英好夫妇旧照。朱英好于2019年离世。(图/受访者提供)

他的第一份较“像样”的工作是在海山街一家小公司当制作印刷电版学徒,吃住由公司负责,月薪15元,收入算是比较固定,家里生活多少有所改善。

林玉坤的成长和成家立业,可说和新加坡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

做了两年,老板看他勤奋好学,薪水很快就加到60多元。后来附近恭锡街的另一家公司看中他的经验,以170元高薪把他挖去当头手,他一做就是四年,也在此时成家立业。

回忆当年,林玉坤笑说:“我天生好动,喜欢无拘无束,刚开始上班时,不少人并不看好,认为我不会干太久,结果他们都大跌眼镜,我的老板不但喜欢我,我学得一技后,还自己开店当老板。”

建国之初,打工数年有了实际经验后,只要肯拼搏,敢尝试,多动脑筋,处处都有立业、圆梦的大小商机。

为乡亲社团尽力

1972年,林玉坤通过标会、借钱和积蓄凑足1万元,以200元月租在广东民路租下一个小地方,请了四个助手开了“光明电版”。

四五十年前电版是印刷业的一大突破。10平方英寸的电版制作收费1元6角,光明电版开门做生意就有3000元收入,此后生意一直红红火火。

随着印刷技术的日新月异,林玉坤也与时并进,在事业上跨出一大步,1980年另创办中市印务私人有限公司,业务蒸蒸日上。

他谦虚地说:“年轻时创业我吃过很多苦,从小就辛苦惯了,早已不知什么是辛苦,也了解别人的辛苦。创办中市印务至今已有42年,在事业上算是有点小成就,在乡亲社团我也一直在尽点力量,算是回馈社会。”

除了星洲惠华国术研究社,林玉坤也曾担任多届林氏大宗祠宗团的理事,出钱出力向来不落人后。

在许许多多建国一代为国为民精神的感召下,事业有成的林玉坤可说是重乡情、念故旧的长者,做事认真负责,有所承诺,必定全力以赴。

林玉坤(前者)小时没念过几年书,如今他的孙子学有所成。(图/受访者提供)

连任三届星洲惠华国术研究社社长

在2010年出任星洲惠华国术研究社社长,连任三届的林玉坤,积极参与和领导研究社超过30年。

惠华于1963年由二三十名在新加坡海港局工作的惠北(今天的泉港区)人所成立。这批惠北同乡在码头当搬运工,常受外乡人排挤,于是惠北长者号召同乡加入互助组织,一起抵御外乡人。为了扩大阵容,他们把惠安同乡纳为会员招募对象,惠华因此成为不折不扣的惠安同乡会。

惠华和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及丹戎巴葛区还有一段缘。惠华于1963年获得社团注册局批准成立时,社所设在丹戎巴葛区道拉实街(Tras Street)61号的“道南坛”内,后来两度搬迁,但仍在同一条街。

1966年1月2日惠华完成道拉实街72号三层楼社所翻新工程,应邀主持开幕典礼的贵宾,正是李光耀。此后,惠华在道拉实街活动了整20年。

上世纪80年代,惠华申请更换建筑用途不被当局批准,必须另寻新社所,随后又受发展总蓝图的影响,社所被征用。所幸惠安公会在筹建芽笼新大厦时,已预留四楼和五楼天台作为惠华日后发展之用。

1985年,惠华国术研究社正式迁进惠安公会大厦。

于2013年庆祝成立50周年的星洲惠华国术研究社,致力弘扬传承自高参法师的南拳和武术,也鼓励教练跟学校与社区组织合作,教导青少年习武健体,向上向善。

除了练武中心进行大整修,林玉坤也在任内完成国术社章程的修订,增设龙狮股,改革执监产生方法,以及规定社长的任期,目的在于促进年轻人的加入。

祖籍惠安奎壁头的林玉坤还是另一个乡亲庙宇璧山青龙坛的发起人,现任荣誉主席,1995年至2004年出任执行委员会主席。


【本赞助文稿首刊于2022年11月13日联合早报《新加坡故事》特辑】
前往专网阅读更多《新加坡故事》特辑内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