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梦中度过。这段看似静止的时光,绝非简单的“暂停”或“休息”,而是身体和大脑进行深度修复、整合与再造的关键时刻。优质睡眠,是巩固记忆的基石,是情绪得以调节的避风港,更是激发创造力的源泉。可以说,没有健康的睡眠,就没有真正的身心健康。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对睡眠世界的探寻与想象。对睡眠规律的探索,在古老文明中已有体现。例如《黄帝内经》中“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的论述,强调了顺应昼夜节律、日落而息的自然之道是养生的重要法则。而庄子那流传千古的“庄周梦蝶”,则以诗意的笔触模糊了梦境与现实的界限,引发了关于意识、存在与梦境本质的深刻哲学思考。

脑电图推翻旧观念

真正运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睡眠,始于20世纪初。1924年,德国医学家汉斯·伯格(Hans Berger)发明了脑电图(EEG),这一革命性工具首次记录到睡眠状态下的大脑电波活动。它有力地推翻了“睡觉时大脑停止工作”的旧观念,证明即使在睡眠中,大脑依然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