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走进邻里超市,还是在大型平价超市里推着购物车,我们早已习惯眼前的丰饶景象:鲜嫩翠绿的本地蔬菜、远渡重洋而来的冷冻三文鱼,还有那色泽诱人的澳洲牛排。对生活在新加坡的我们而言,一年四季都能享用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读者是否想过,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密码?本周适逢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让我们深入探索从农场到餐桌这段旅程中,两项至关重要却又常被忽略的食品科技。它们不仅改变了食物的生产方式,更守护着我们盘中餐的新鲜与安全。
垂直农场为植物聘营养师
在新加坡这个寸土如金的城市,传统农业面临巨大挑战。然而,科技却让“无土栽培”成真,将农场建入室内,甚至让它们像组屋一样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垂直农场。
垂直农场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水培法”(Hydroponics)。顾名思义,这种技术是让植物根部不再扎进土壤,而是直接浸泡在精准调配的营养液中,好比为植物聘请了全天候专属营养师。土壤本身不提供营养,它更像餐具,储存养分和水分供植物吸收。水培法则绕过土壤这位中间人,直接将“满汉全席”送到植物根部。
这营养液大有讲究。科学家们精确计算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元素,如促进枝叶生长的氮、帮助开花结果的磷、强化茎干的钾等大量元素,以及铁、锌等微量元素,然后将它们以离子形态溶于水中。通过循环系统,营养液能重复利用,用水量可比传统耕种节省高达90%。
在室内受控的环境里,植物无需面对风吹雨打和害虫侵袭,因此基本无需喷洒农药。一排排特制的LED灯管取代太阳,提供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特定光谱。这些创新措施意味着什么?更快的生长周期、更少的资源消耗,以及更安全、更洁净的农产品。本地企业Sustenir和Sky Greens等,正是这场农业革命的先行者,为新加坡“30·30愿景”(争取在2030年前将本地农业生产力提高到可满足国人30%的营养需求)贡献着科技力量。
气调包装让食物“休眠”
当娇嫩的蔬菜和鲜肉离开农场,它们的保鲜挑战才刚刚开始。这时,“气调包装”(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简称MAP)技术正好派上用场。
下次你在超市拿起一包密封的沙拉菜或冷鲜肉时,不妨留意那鼓鼓的包装,里面填充的并非普通空气,而是一个精心调配的“迷你大气层”。这项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改变包装内的气体组合,来抑制导致食物腐败的元凶。
首先,包装里的氧气含量会被大幅降低。我们呼吸所需的氧气,同样也是需氧微生物(如许多细菌和霉菌)生长繁殖不可或缺的元素,并且会加速食物本身的氧化过程,比如切开的苹果会变黄。通过抽走大部分氧气,就等于切断氧化过程,让食物进入低耗氧的“休眠”状态。
接着,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对许多细菌和霉菌有天然的抑制作用,如镇静剂般能有效减缓它们的活动。最后,再充入氮气。氮气作为一种惰性气体,性质非常稳定,不与食物发生反应。它的主要作用是填充包装,防止扁塌,像一个柔软的安全气囊,在运输和摆放过程中保护食物免受挤压。
针对不同食物,气体配方也不同。例如,红肉包装会保留少量氧气,以维持肌红蛋白的鲜红色泽;保鲜意大利面则需要较高的二氧化碳来抑制霉菌。正是这看似简单的一呼一吸,为食物创造了保鲜环境,极大地延长了保质期,也减少了食物浪费。
从垂直农场到保鲜包装,现代食品科技正以我们不易察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们不仅让我们的食物选择更多元、更新鲜,更在资源日益紧张的世界中,为新加坡这样的国家筑起坚实的粮食安全防线。
当然,食品链上的科技远不止于此,例如扫描包装上的QR码就能追溯食物“前世今生”的溯源系统,也是保障我们吃得安心的重要一环。下次,当您享用佳肴时,不妨多一分欣赏——那不仅是食物的滋味,更是科学与智慧守护的成果。
小知识
罐头发明背后的最大推手,竟是法国皇帝拿破仑。18世纪末,为解决军队远征途中食物腐败的难题,他悬赏1万2000法郎巨款,寻求能长期保存食物的良方。厨师尼古拉·阿佩尔经过10年苦心钻研,发明了将食物装入玻璃广口瓶,用软木塞密封后再加热杀菌的方法,这便是现代罐头的雏形。后来,英国商人将其改良为更坚固、更轻便的马口铁罐。方便好用的开罐器,则是在罐头发明近50年后才姗姗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