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中国绍兴大名,借去杭州之旅,择一日寻访。乘坐20分钟高铁,就到达绍兴北站,再搭乘旅游专线前往市中心。天气不错,虽有薄雾但冷暖适中。远处的丘陵和眼前的绿树相映成趣,慢慢摇晃的车子让对面返城的老乡昏昏欲睡,那忧郁的三角眼,上扬的短眉毛,两撇小胡子及稍显黝黑的皮肤,老乡略带皱纹的脸庞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
左顾右盼半个多小时,下车来到了“书圣故里”,正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迁居之地。进入这一片保留下来的历史街区,和想象中的绍兴一模一样。狭窄的老街,打铁的老铺,脚下的青石板,斑驳的白墙,长满杂草的灰瓦,处处透着一个“老”字。若不是远处的高楼,还以为自己穿越到了小说里的“鲁镇”。看了路牌,便晓得此处名为“蕺山街”。听当地人讲,老街北端的山上长满了蕺草,正是这种药草,被陶朱公发现,治好了常年困扰越王勾践的口臭之症。蕺山脚下有一座古寺颇有故事,相传王羲之爱好养鹅和玩珠,一日山上寺庙的方丈前来拜访老友,方丈离开后,王羲之发现一颗至爱的宝珠不见了,便怀疑是方丈所偷,事情迅速传开,方丈名誉受损,忧愤之下竟寻了短见,此时王羲之家的一只大白鹅也死了,家仆剖开白鹅,发现腹中竟吞入了一颗宝珠,王羲之赶忙跑去山上寺庙向方丈赔罪,不料方丈已经圆寂。于是悔恨交加的王羲之为了还好友清白,将自家的宅院捐送庙宇,并亲手提写“戒珠寺”,以警戒后人,同时也戒掉了玩珠的习惯,专心于书法,终成为一代宗师。
街区内与书圣有关的地名比比皆是,譬如洗笔砚的“墨池”;书圣为卖扇老妪题字,使其生意兴隆的“题扇桥”;为躲避老妪再次要求题字的“躲婆弄”等,都有着千百年来传说的故事。时而站在石桥上,可见碧波流淌,屋舍俨然,老树从河道旁坚韧地长出,无数次的花开花落,见证着街区的朝朝暮暮。河边洗衣劈柴的老奶奶,满是皱纹的手上也划过了岁月的点点滴滴。好一个绍兴水乡,好一副灵动的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