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到福州,只知三坊七巷,不知这个福建省省会还有其他值得探索的历史文化景区。今年4月下旬第三次来到这座城市时,惊喜地发现福州在冠病疫情后已重新打造自己,悄然换上新装。此番前去,好玩好逛的景点多了起来,包括位于台江区的上下杭和仓山区的烟台山。
当然,三坊七巷依然是旅客游历福州时的首选景点,大家少不了要在热闹的南后街来回踱,时而转进两侧的巷弄里坊寻访名人故居。南后街东侧有七条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西侧则是三坊,分别为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
作为福州地标,三坊七巷创建于西晋末年,完善于晚唐五代和两宋,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目前是中国城市中把“里坊制度”保存得较完好的典范,也是观赏明清老建筑的著名景点。
“入住”豪门大宅
当地政府在十多年前开始耗巨资改造老城区,翻修后的老房子变成商铺,贩卖着各种新旧手工艺品如印章、香囊、木梳、建盏等,又或者摇身成为餐馆,以特色小吃如福州鱼丸、肉燕、芋泥、花生汤等招徕游客。
巷子里的深宅大院则以名人故居、美术馆、不同主题展览馆运营,也有一小部分被打造成精品酒店,让访客体验入住豪门大宅的独特滋味。
我们入住的“安民·半舍”正是由老宅改装而成的新酒店,两年前开业,内有16间大小不一的客房和许多可品茶、挥毫、弹琴、赏花、听雨的精美角落,非常雅致。
半舍的斜对面是林则徐次子林聪彝(1824-1878)的故居。老宅建于明朝,道光年间被林聪彝买下作为居所。林聪彝长期伴在林则徐身边,林则徐应诏前往广州赴任,途中病逝在潮州普宁,也是由林聪彝扶柩归故里。
住在古巷最奇妙的体验,是几步路功夫就能穿梭在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巷内庭院幽深,高墙挡住尘世喧闹与纷扰,让人置身于岁月静好的宁和与悠闲中,但如果想图个热闹,只需走到巷口,马上就能走在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商业街,融进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满足各种感官体验。
南后街目前最红火的打卡点,是那棵奇特的爱心树。它原本只是一棵长在街道中间的普通榕树,有人觉得它像颗心,当局灵机一动,干脆把树修成心形,结果一炮而红。
林则徐纪念馆不容错过
“安民·半舍”的隔邻是一间售卖寿山石的小店,访客能在那里挑选已刻好的闲章或找雕刻师傅为自己刻个新印章。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的寿山石被誉为“石中之王”,不过名贵的田黄石、荔枝洞石等原材料已枯竭,目前较常见的原石包括芙蓉石、高山石等。
此行巧遇一位过去从事寿山石交易的新加坡老前辈,在他的安排下,我们参观了寿山石厂和私人藏馆,有机会欣赏这门传统工艺的珍贵精品,饱览名家之作,算是一种额外收获。
逛三坊七巷,最不容错过的参观景点是位于南后街澳门路的林则徐纪念馆,以及在南后街另一头的林觉民、冰心故居。其他景点还有水榭戏台、二梅书屋、严复故居、王葆桢故居等。三坊七巷有260多栋古民居,访客只能蜻蜓点水般随意逛逛。
林则徐因虎门烧烟,成为福州人最引以为傲的民族英雄。纪念馆建于1905年,里头除了林则徐故居,宗祠,还有讲述他生平事迹,鸦片战争背景的各种展览。
林觉民、冰心故居带领访客回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因写下《与妻诀别书》而名留青史,成为最为人知的烈士。他殉难后,林家为了避祸而搬迁,把老宅卖给了冰心(谢婉莹)的祖父谢銮恩,没想到多年以后,老宅又孕育出一名作家。
上下杭浓浓历史文化感
顺着福州中轴线八一七主干路往南走,就会来到曾经是商贾云集、名流汇聚的苍霞洲上下杭商贸区。这个挨着闽江的商贸区已有三四百年历史,鼎盛时期是清中叶至民国初年。
在那段辉煌岁月里,闽江上游如建宁、泰宁、浦成的客商都会聚集在上杭路,而来自莆田、漳州、泉州等地的商人则选择住在下杭路。各地商帮在此进行茶叶、笋干、纸张、药材、丝绸和杂货买卖,商品种类曾多达500种。最兴盛时,这里的商行多达260家,钱庄110家。
我们入住的“杭舍”是改装自百年古厝的民宿,离上下杭入口处不远,是探索这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理想据点。三进五间式的两层楼古厝,过去是合春商号东主杨文畴的商宅,建于道光十三年(1833),近年才改装成有22间客房的民宿。
杭舍正门对着三捷河,入夜时分景致优美,可惜河道清理工作尚不到位,偶尔会嗅到一股臭味,同行友人曾惊愕的目睹居民把垃圾丢入河中。
在三捷河畔漫游,有很多可参观的景点。访客可以借助三座石桥——三通桥、三捷桥和星安桥,在河道两岸来回穿梭。三通桥建于嘉庆丙寅年(1806),星安桥的历史就更悠久,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挨着三通桥,首先来到纪念南宋末年抗元名臣陈文龙的“水部尚书庙”。明永乐年间,陈文龙被追封为“水部尚书”,从此成了福州民间护佑航运和渔民的神明。
离“尚书庙”不远是建于宋代绍兴年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张真君祖殿”。那天经过古庙时,殿内正好有一群道士在为信众诵经做法事。
永德会馆与新加坡的渊源
张真君祖殿的正对面是一栋很气派的古建筑,那是当年在上下杭经商的永春人与德化人合建的永德会馆,会馆外有两尊永春拳雕塑,会馆内则展卖德化白瓷和永春醋等。
但我最感兴趣的,是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永德会馆,原来与新加坡早期儒商李俊承(1888-1966)有着深厚渊源。会馆至今保存一块《桃源翁李立斋先生传赞》的石碑,讲述李立斋、李俊承父子的故事。在马来西亚芙蓉发迹的李立斋是永春人,桃源是永春旧称。
李氏父子到南洋经商时,都会先到福州,从那里乘船出洋。他们每次出行,都选择在永德会馆落脚,在那里以诗会友,结交有识之士。永德会馆1931年重建时,李俊承曾捐了巨资。
李俊承担任过中华总商会第18届会长,曾在陈嘉庚率考察团到中国时,代为出任新加坡筹赈会主席,更是本地汉传佛教的领军人物,是新加坡佛教总会的创会主席,佛教居士林的发起人之一,也担任过菩提学校董事会主席。
上下杭保留下来的老房子还真不少,例如今天的福州市美术馆,是清末福建武状元黄培松的故居,也是福州唯一保存下来的“状元”府邸。受保留老建筑还有民国时期著名报社《南方日报社》,商贾名流寻花问柳的新紫鸾歌舞厅、乐群芳楼,福州最早的洋菜馆大东饭店,由《茶花女》译者林纾故居改装而成的新式学堂“苍霞精舍”等。
烟台山的万国建筑群
从上下杭往闽江方向漫步,走过解放大桥,便会来到仓山区的烟台山。鸦片战争之后,福州成了清朝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当时抢着进驻中国的西方国家纷纷在烟台山建领事馆,具有西方风格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烟台山。
英国率先设立领事馆,紧接着,美国、法国、荷兰、丹麦、瑞典、挪威、西班牙、德国、日本、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等16国相续在烟台山设领事馆或代表处,同时带动洋行在此开业。与此同时,西方教会也在这里建教堂,设立教会医院,开办教会学校,甚至设立出版社,创立于1859年的美华书局便是这样的组织。
从解放大桥转右到仓前路,首先会被安澜会馆的声光世界所吸引,会馆内的戏台,每晚会推出各种歌舞表演,游客可以坐在戏台前的台阶,边吃晚餐边看表演。
如果从仓前路游览烟台山,会很费腿力,因为必须顺着台阶拾级而上。逛烟台山万国建筑群较省力的办法,是从解放大桥左转到观井路、梅坞路,再绕进通往烟台山公园的乐群路,这样就能由上而下,看到仓山影剧院、乐群楼、英国领事馆、闽海关税事务所,臻庭酒店,圣约翰教堂、天安堂、美华书局等。
让人食指大动的福州菜
到福州旅游,少不了要品尝当地的各种特色小吃,让味蕾也有一番新鲜体验。本地人对福州鱼丸、扁肉、肉燕应该不陌生,也可能知道佛跳墙源自福州,但对鼎边糊(锅边糊)就比较生疏。所谓鼎边糊,是把米浆如同泼墨般淋在锅边,等它被烫成米皮后刮入汤中,加上海鲜、蔬菜和瘦肉便成了一碗热腾腾的鼎边糊。鼎边糊搭配油炸的虾酥,三角糕或海蛎饼,是福州人美味的早餐。
游客到南后街逛时,一定会经过“同利肉燕”,那是品尝鱼丸和肉燕的好去处。福州鱼丸的最大特色是丸内有肉馅。鱼丸一般用海鳗或鲨鱼肉加上蕃薯粉打成的。至于肉燕,则是把猪后腿肉捣成肉泥、再混合蕃薯粉制成的肉皮,并以肉皮包裹肉馅。
捞化是福州常见的另一种食物,其重点不在主食而在配料。捞化就是捞一碗兴化米粉,再根据顾客喜好加入虾仁、墨鱼、海蛎、海鱼或猪肝、猪心、大肠、小肠、香菇、豆腐等。
上下杭有一家创立于1898年的百年老字号“耳聋伯”,专门卖元宵(汤圆)、花生汤、芋泥等特色小吃。当中又以包了肉馅的咸元宵最为特别,值得尝一尝。
除了“同利肉燕”,福州还有很多著名连锁餐馆如安泰楼、老福州等,专门售卖传统福州菜和特色小吃,是品尝道地美食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