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近六十载恪守“仁心仁术” 80岁中医师不愿退休

字体大小:

1959年开始学习针灸,1963年在如切路创立自己的第一间中医诊所,今年80岁的蔡玉泉至今仍在位于牛车水芳林苑的诊所行医。由于冠病疫情加剧,诊所的开放天数从每周六天减少至三天,但他依然坚持看诊,行医近六十载对中医始终保有最初的热忱,并打算一直做下去不退休。

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自幼就对针灸感兴趣的蔡玉泉18岁从高中退学,报读了当时的中国(新加坡)针灸医学总院课程。1960年,父亲、婶婶和二姐相继病逝,蔡玉泉认为,当时公共医疗设备简陋,也没有中医药的辅助,令家人错失了救治机会,这坚定了他的决心,将中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次年,蔡玉泉考进厦门大学的免费函授班,攻读针灸与中医内科。

蔡玉泉在1963年就开办了自己的诊所,但他仍选择继续深造,精进医术,1968年参加同济医院的中医会考获得第一名,成为首席医师。当时他的薪水为每月250元,每天从早上八时工作到下午三时,一天看90个病人,在同济下班后回到自己的诊所继续看诊,直至晚上九时。与此同时,蔡玉泉还在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新加坡中医学院的前身)教课,并兼任中华医院的义务医师。那时,他全年只休息两天,蔡玉泉笑道:“年初一年初二,抱着孩子去跟岳父母拜年,更忙。”

几乎天天都是高强度工作,但为了家人生计,蔡玉泉一点也不觉得累。他说:“第一点年轻力壮,第二点家庭负担。我两个孩子,老大跟第二相差一岁,读大学是一起读,拿生活费是一起拿,交学费是一起交,所以你看,会疲倦吗?不会疲倦。”

1972年,他结束了在同济医院的驻诊,还获颁同济医院医生服务“成绩卓越”奖。

救人育人 二者不可分

“治病就是医生的天职,不能说这是你多做的,而是一定要做的;教书是逼自己进步,只有充实学问,医疗效果才会提高,教学才会受欢迎,让学生得到实际的经验,所以两者是不分开的。”蔡玉泉说。

1974年,蔡玉泉开办了康民中医学院栽培新一代中医师。到1998年结束时,学院25年间一共招生395人。

为了授课,他编写讲义,从最初的手写油印到后来的电子打印,全部自行准备。蔡玉泉在诊所受访时从书柜中翻出厚厚的几摞泛黄的纸张,所有的讲义都保存完好。

“教一个钟头的书,要备课几个小时,但是值得。”蔡玉泉得意地说,自己上课很少被学生发问,因为他已经提前将所有的问题都准备好了。

康民中医学院1991届毕业生、同时也是现任康民医院院长的林建新这样评价他的老师:“蔡医师有教无类,所有学生都同等对待。他对我有着很好的教导,也让我的医术更上一层楼。”

上世纪80、90年代,蔡玉泉辗转于亚洲各国,先后多次访问马来西亚、泰国、日本和中国等地,进行中医学术交流。他还与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组建亚细安区域中医(药)师培训中心,受聘成为大学客座教授,培训东南亚学生,并安排他们到成都考取专科与本科学位。

“蔡医师带领我们去那边(成都)是一个很好的经验,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还有机会在大医院里获得临床经验,看到许多之前没见过的病种,也让我对在新加坡接触到的病例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林建新也是1994年第一批赴成都参加考试的学生。

开办慈善医院救济更多人

1998年,蔡玉泉关闭中医学院,转而发展慈善事业,开办第一间康民慈善诊所,经费全部由自己创立的中医团体新医协会承担。

他说:“开办中医学院是因为教(中医)的地方少,要学的人多,要求治疗的人也很多,医师少,到了1998年,学的人已经太多了,人才已经饱和,如果再这样办下去,就会浪费人才,大家都在抢学生,没意思。我们也不是为了赚钱,所以就停止招生了。”

当时,新加坡刚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失业率高,蔡玉泉决定开办慈善诊所救济更多需要帮助的人。2004年,康民医院被政府列为慈善机构,并获得建屋局拨地扩建,2005年新址的开幕仪式由时任教育部长尚达曼主持。

仁心仁术 不舍病人不愿退休

“仁心仁术, 这四个字是代表一切。医生有仁术, 但没有仁心,就是要你的钱,这种就不对。但空有菩萨心肠,没有医术,也是空谈。”采访期间,蔡玉泉非常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了诊所里挂着的“德术并重”四个字,这是新加坡著名书法家吴纬若的墨宝,由1978届学生集体赠予他。“德术并重就是仁心仁术,医德和医术,二者缺一不可。”

如今,蔡玉泉的三个子女均事业有成,他坦言儿女每月给的生活费都花不完,但是他依然不想退休。他的病人大多以家庭为单位,从60年代初就一直跟到了现在,许多病人家中五代人都找他看病。“如果上天保佑的话,我可以做第六代。”他笑着说道。

“自己以前的同学同道很多都走了,我现在已经没有朋友了,所以学生就是朋友,病人也是朋友,舍不得。”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