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选择在苏州设立新中政府间首个旗舰合作项目的理由可能有很多,但苏州日报社社长李勇相信,苏州的传统文化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有利,必定是其中一个理由。
李勇星期五(10月11日)在《联合早报》举办的新中论坛“传统文化对未来城市的意义”主题讨论会上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标志着一座城市的形象;也承载构筑城市的记忆,包含文化传承和乡愁情感;还能浸润人们的生活。
他用苏州打比方称,苏州是中国雅文化的杰出代表,而这种雅文化浸润出苏州人在生活中“不急不徐”,在饮食上“不时不食”,即不时鲜、不时令的东西不爱吃;而未来城市必定是快节奏和慢生活相协调的,也是浸润在传统文化里的。
在李勇看来,传统文化赋能未来城市,首先会体现在符号上,比如园林花窗图案、丝绸纹样、昆区脸谱、评弹乐器等传统文化元素,可在新的场景和载体上重组演绎,构成国潮等文化产业新形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们熟悉的故宫文创。
但李勇认为,传统文化对未来城市的赋能,更大的价值在精神层面。他以驰名中外的苏绣为例指出,绣娘在绣工中展现出来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也就是人们说的工匠精神,就是根植于传统文化。
李勇说,苏州近三四十年来取得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外界更多看到的是“三大法宝”发挥的作用,但背后的逻辑是,“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才可能开出这样的花”;因此,精神层面的赋能是传统文化对未来城市“最重大的一个意义”。
苏州经济发展的“三大法宝”,指的是“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苏州工业)园区经验”。
李勇也相信,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30年前选择苏州作为合作对向的理由肯定有千万条,“但是其中必定有一条,他知道这个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未来城市的发展一定是非常有利的”。
新加坡国家公园局局长黄攸宁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副校长兼首席创新与企业官戴礼翔也参与了本场讨论,讨论由《联合早报》副总编辑韩咏红主持。
戴礼翔在讨论环节谈到人工智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时指出,人工智能最终只是一个“副驾驶员”,不是真正的领导者,“至少目前它本身没有独立的道德思考,没有办法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的复杂性问题”。
他也研判,甚至在将来的一两百年,人工智能基本上不可能改变城市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