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综合讯)中国国家医疗保障局牵头赴上海,对官方组织统一采购的药品质量和药效问题展开调查。

综合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网报道,针对上海市政协委员反映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等问题,中国医保局决定星期二(1月21日)带队,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意见建议,并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

集采药全称为集中带量采购药品,是中国在2018年推出的药品采购方案。与医院零散采购不同,集采药以国家或省级单位统一向药企采购,旨在通过“以量换价”方式,压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用药负担。

据中国医保局致函上海市医保局的信函,当局将深入求证集采药品临床使用实效,共商进一步保障集采药品质效的意见建议。信函也强调,集采药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的,医保部门坚决追究中选企业责任。

上海、北京多名权威医学专家、政协委员近期在地方两会提案,反映集采药质量和疗效问题,集采药是否因价格过低而影响质量在中国引起热议。

延伸阅读

下午察:血压不降麻药不睡 中国仿制药又陷争议
下午察:血压不降麻药不睡 中国仿制药又陷争议
京沪专家质疑官方集采药质量不稳定

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告诉媒体,集采药物在价格低的情况下,药物质量不稳定,存在“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问题,“面对如此情况医生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向上反映也没渠道”。

不过,中国医保局称,集采协议量一般在医疗机构报量的60%至80%,剩余部分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拟采购品牌,无“一刀切”不允许采购使用进口原研药(过了专利期、由原生产商生产的药品)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