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清代晚期的琉璃瓦,从表面附着物的成分检测分析,可以对文物‘病况’进行判断,是因受到大气环境的侵蚀,还是因为自身的老化。”

在中国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医院实验室,身着白大褂的文物“医生”正通过X射线衍射仪给一块破损的清代文物做全面“体检”。

在另外几间文物修复“病房”里,经过“体检”后的古书画、钟表珍品,以及由玉石、象牙、金银等珍贵材料镶嵌的文物,在文物医生手中接受小心翼翼的诊疗或抢救。

手法娴熟甚至身怀绝技的文物医生,在显微镜、文物CT机和激光拉曼光谱仪等各式设备辅助下,尽己所能让尘封多年的文物祛病延年、重见天日。

故宫博物院今年迎来百年院庆,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组织驻京外国媒体走进故宫文物医院,一睹世界级文物修复的过程。

故宫文物医院2016年挂牌开业,是目前中国国内功能门类最完备、科研设施最齐全、专业人员数量最多的文物科技保护机构;目前有150多名文物修复师,12个文保修复“病房”,每年修复文物300余件。

按照文物医院的流程,文物入院后,先要进入文物科技实验室做体检,对文物进行分析检测。之后,需要治病的文物就会转入文物修护室。故宫里各类文物的疑难杂症,以及全国各地“生病”的文物都可以在这里把脉问诊。

在文物医生的精湛修复技艺下,辅之以现代科技手段,故宫博物院今年将有更多典藏的文物瑰宝走出“冷宫”,与世人见面。

据中国媒体早前报道,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今年晚些时候将建成开放。新馆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北旺镇,设有12个现代化高科技展厅,每年预计展出文物2万到3万件,是目前故宫博物院展出文物数量的一倍甚至三倍。另据《故宫保护总体规划 (2013-2025) 》,故宫开放空间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到85.02%。

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主任屈峰告诉参访媒体,在文物保护修复上,故宫博物院比世界上其他博物馆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故宫博物院一直保留着文物当时的制作技艺。

故宫文物制作技艺之所以能保留下来,这要得益于1950年代初故宫文物修复厂,也就是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的前身在成立时,网罗了众多清宫造办处的匠师以及他们的高徒。

屈峰说,晚清灭亡以后,清宫造办处,也就是过去专门给皇帝做东西的匠师散落到民间。“大部分匠师集中在北京崇文门,一条专门做古董生意的街,那些匠师就在铺子里工作,要么就在铺子里教授徒弟,如果匠师已经不在了,就把他的高徒都请回故宫。”

故宫博物院于1925 年建院,收藏 186 万余件珍贵文物,每年修复文物 300 余件。图为一名故宫文物修复师在修复文物。(孟丹丹摄)
故宫博物院于1925 年建院,收藏 186 万余件珍贵文物,每年修复文物 300 余件。图为一名故宫文物修复师在修复文物。(孟丹丹摄)

文物修复融入历史艺术科学

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对文保认知的发展,如今,文物修复师不仅手艺活要做得漂亮,还要有历史、艺术、科学等专业学科知识。

屈峰介绍,目前故宫文物修复师,一部分主要来自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学的跟技艺相关,动手能力比较强”;另一部分以北大、清华以及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生为主,专业包括材料学、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

近年来,科技广泛应用于文物修复保护,尤其在文物前期检测和成分分析环节的应用,避免文物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受到二次损害。

屈峰说,科技在文物修复上起到非常大的支撑作用,也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也因此更为科学与安全。

他以绢画修复为例说:“在画上修补一张绢,要用新的去补老的,那就有一个问题,新老的承受拉力有没有差异?新绢跟老绢接在一起,会不会把老的拉伤?怎么办?就需要用跟老绢织法一致的绢,结构上能首先平衡,然后运用科技,比如说光老化的方式,让它变得跟老化的绢差不多。”

科技在古书画修复前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有了科技加持,文物修复工作就变得轻松。文保行业有句话,“好的文物修复师都是靠坐‘冷板凳’坐出来的”,这就是说,文物修复要有足够的耐心,耐得住寂寞。

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书画修复组组长马越受访时,以清乾隆时期的一件缂丝寿字挂屏为例说,挂屏修复前,修复师在观察文物保存现状基础上首先要采集多角度影像,包括可见光、透射光、紫外光以及侧光,然后用显微镜观察缂丝的组织结构,用特殊的仪器分析染料、命纸与背纸纤维,研究文物结构与成分,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尽管修复师做足了前期准备工作,由于文物修复过程十分复杂,完成整个挂屏修复仍需一年左右。

故宫文物修复师正在修补清乾隆时期的缂丝寿字挂屏。挂屏原存于故宫的毓庆宫,为“福”“寿”“绵”“长”四幅挂屏之一,表面有祥云、蝙蝠和寿字纹等寓意吉祥的纹饰。由于修复环节较多,完成整件的修复需要一年左右。(孟丹丹摄)
故宫文物修复师正在修补清乾隆时期的缂丝寿字挂屏。挂屏原存于故宫的毓庆宫,为“福”“寿”“绵”“长”四幅挂屏之一,表面有祥云、蝙蝠和寿字纹等寓意吉祥的纹饰。由于修复环节较多,完成整件的修复需要一年左右。(孟丹丹摄)

古钟表修复传承宫廷技艺

科技在文保修复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要让锈迹斑斑、尘封多年的古钟表“复活”,变得神采奕奕,也少不了世代传承的宫廷技艺。

故宫博物院建立在明清两代皇宫的基础上,保留了多项皇家传统制造和修复技艺,而钟表修复技术是唯一一项从清宫流传至今且从未间断的传统技艺。

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机械文物修复组组长、古钟表修复技艺第四代传人亓昊楠受访时说,钟表修复也会用到3D打印等科技手段,主要用于补配缺失的零部件。

他以乾隆时期制造的“扇扇人”钟表为例说,3D可以打印出扇扇人缺失的头部,而要恢复计时、表演等动态功能,对于如同工艺品一样的古钟表,更需要技艺与经验的积累,“一个齿没安好位置,都会影响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