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方前期刺激政策、企业“抢出口”的共同拉动下,中国今年第一季经济超预期同比增长5.4%。不过,受访学者指出,中国通货紧缩阴影仍然,内卷还在加剧,真正的关税冲击将从4月开始显现。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三(4月16日)发布最新经济数据,今年第一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4%,超出彭博社预期的5.2%、路透社预期的5.1%。与上一季相比,一季度GDP增长1.2%。

工业生产方面,3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为2021年6月以来的最快增幅。3月的高增幅也拉动一季度增幅比去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达到6.5%。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比去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3月同比增长5.9%,为2023年12月以来的最快增幅。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其中,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5.8%,但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9%,显示楼市持续萎缩。

延伸阅读

中国3月CPI降幅收窄 学者:通缩风险将因关税战加剧
中国3月CPI降幅收窄 学者:通缩风险将因关税战加剧
各大投行中最悲观 瑞银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估下调到3.4%
各大投行中最悲观 瑞银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估下调到3.4%

中国国家统计局解读说,随着各项宏观政策继续发力显效,一季度国民经济“起步平稳、开局良好”。不过,统计局也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不足,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还需巩固。

中国官方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但随着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各大投行纷纷下调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其中,瑞银从4%下调至3.4%,野村从4.5%下调至4%,新加坡银行则从5%下调至4.2%。

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同时面临两大“实质性拖累”:内部持续的房地产市场冲击,以及外部前所未有的中美贸易战。他预计,以旧换新政策的提振作用也难以持久。

新加坡银行首席经济师莫曼苏(Mansoor Mohi-uddin)则认为,一季度的GDP数据将增强中国官方的信心,使其相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中国能够应对与美国的艰难对峙。

学者:中国企业仍在降价扩产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耀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今年第一季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个“比较好看的成绩”,但这是中国前期刺激政策,以及美国关税实施前企业应激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耀认为,中国通缩的阴影仍在,内卷也还在加剧,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还在同比下降。

中国统计局上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3月CPI同比下降0.1%,PPI同比下降2.5%。

另一方面,李耀说,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虽然持续回升,但从业人员指数分别只有48.2和45.8,且处于下降趋势中,说明工业景气度还在下降。

此外,李耀指出,尽管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在提高,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却出现下滑,这说明企业还在不断降价扩产,进行低收益内卷。同时,用工景气度下降也会导致个体内卷的加剧。

目前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45%关税,中国也对美国加征125%关税。李耀预计,真正的关税冲击会从4月开始显现。

华侨银行亚洲研究主管谢栋铭受访时也指出,在关税压力下,中国经济二季度将承受更大压力。

谢栋铭认为,中国经济接下来发力的焦点来自内需,其中一方面是投资,尤其是基础建设投资;另一方面是消费,预计官方后续会出台更多消费刺激政策,进一步加码刺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