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化债重压之下,中部省份湖北高调推进国有“三资”改革,提出“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这一提法适逢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也引发改革会否在全国推广的猜测。

根据湖北政府官网,湖北省长李殿勋10月16日在武汉市调研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并召开推进会部署安排重点任务。

李殿勋在推进会上指出,要更加深刻把握三项原则,“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他也提出更科学运用“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四种方式,推动全省国有“三资”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所谓“三资”,是指六类国有资源(矿产、林业、水利、能源、土地和数据),五类国有资产(实物、股权、债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以及账面上的国有资金。

随着过去几年楼市下行、土地财政遇冷,地方债务风险自2022年起集中暴露。当年,中国国务院要求地方自行化债,并将“盘活存量资产”列为化债方式之一。

延伸阅读

中国第三季GDP增长放缓至4.8% 分析师预计全年目标可实现
中国第三季GDP增长放缓至4.8% 分析师预计全年目标可实现
中国特稿:“十五五”中美决战在科技 军委班子重建引关注
中国特稿:“十五五”中美决战在科技 军委班子重建引关注

李殿勋2023年在湖南担任常务副省长时,就曾提出“三个尽可能”化债原则;2024年调任湖北后,他继续推动化债改革。今年5月,湖北省办公厅印发国有“三资”改革工作方案,在全省推开。

《湖北日报》10月18日报道称,这项改革“如同给沉睡的资源施行‘炼金术’”。截至9月底,仅武汉一地就累计盘活资产人民币2061.52亿元(约376亿新元),实现盘活收入1110.47亿元。

在资本市场上,湖北国资概念星期三(10月22日)集体大涨,湖北广电、东湖高新、中百集团等多只股涨停。

分析:“三资”改革全国推广未必达到预期效果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通过证券化盘活国有资产,不失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一种方式。他不排除四中全会后,官方会在全国范围推开。

不过,沈萌提醒,全国推广后,不一定会达到预期效果。他指出,湖北能推进“三资”改革,既有当地较强的工商业基础,也受益于冠病疫情后的政策倾斜,加上当地官员出于个人仕途上的考虑,改革动力更强。

在执行过程中,国有资产证券化还面临“谁来承接”的问题。沈萌说,优质的国有资产一般来说已完成证券化,剩下的要到市场上套现,“问题是谁会来接盘呢?”

他说:“如果要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问题,官员的思路也要跟着市场化,不能按照指令式的方法解决市场的问题。”

国泰海通固定收益投资部副总经理刘春雷受访时指出,国有资金“杠杆化”还可能带来安全问题。他说,国有资金比一般资本更注重安全性,不能过于强调收益性和流动性。盲目加杠杆,很可能出现无效投资。

刘春雷也认为,一个地区的“三资”改革试点,并不意味着可以在全国推广。“如果全国都照搬,可能会产生‘合成谬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国有资产未来现金流贴现是不可想象的,那样反而让国有资产被低价处理,造成国家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