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星期一(11月17日)在北京共同主持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两国达成27项共识,包括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

克林拜尔是德国默茨政府首位访华的高层,也是中德时隔两年再度举行相关对话。

中国官媒新华社报道,何立峰星期一在上述对话表示,中方愿同德方一道,落实好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开启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新篇章,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作出新贡献。

报道指出,双方对话期间达成一系列互利共赢的成果和共识。何立峰和克林拜尔当天共同出席了第二届中德金融界圆桌会。

中国财政部官网消息,双方就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发表联合声明,达成了27项共识。其中第一项便是承诺将维护国际及多边合作,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支持二十国集团(G20)发挥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作用。双方还强调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性,以及承诺继续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框架下保持密切合作。

延伸阅读

中国吁德国促荷兰撤销接管安世半导体
中国吁德国促荷兰撤销接管安世半导体
中德外长通话 王毅:德国不应搞“麦克风外交”
中德外长通话 王毅:德国不应搞“麦克风外交”

作为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与德国在经贸相互依存,两国自2015年起开始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上一次对话是于2023年10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由何立峰与德国时任财政部长林德纳共同主持,当时德国政府由朔尔茨执政。

不过中德关系近年来因为中国产能过剩、俄乌战争等问题陷入波折,朔尔茨政府2023年7月出台首份中国战略文件,提出对华经济去风险,形容北京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

北京此前对稀土和半导体实施新出口限制,令德国工业界感到不安,促使德国加快去风险化政策。克林拜尔访华前夕,德国联邦议院11月13日通过执政联盟提出一项动议,同意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审查能源、原材料进口以及中国在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并提出具体的化解风险的建议。

综合彭博社和路透社报道,克林拜尔星期一会后称,德国和欧洲对中国关键材料出口限制的担忧“将被认真对待”。他与何立峰共同发表声明时对记者说:“我明确指出,我们需要为德国和欧洲企业提供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不合理地实施出口管制对全球经济构成严重威胁。”

克林拜尔表示,在对话中提出中国在钢铁、光伏及电动车等关键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从德国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公平竞争正面临风险,工业岗位也受到威胁。”他说,双方一致认为,应共同承担减少此类产能过剩并确保稳定竞争环境。

克林拜尔也谈及俄乌战争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他说:“我们欧洲人高度重视结束这场残酷的战争,应共同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我坚信中国在其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有分析指出,中德关系未来能否升温,仰赖德国总理默茨什么时候能访问中国。默茨今年5月上台后,至今尚未访华,其对华立场备受外界关注。

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原定于10月底访华,但突然推迟行程,柏林称这是因为北京仅确认了瓦德富尔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会晤,无法确认任何其他会面安排。

瓦德富尔5月就任外长以来,对华立场日益强硬,他公开批评中国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在印太地区“日益咄咄逼人”、对稀土和晶片出口限制等;王毅11月3日与瓦德富尔通话时,呼吁柏林不应搞“麦克风外交”。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随着近期中美关系出现缓和迹象,德国担心在国际外交互动中“被落下”,因此预计默茨很可能不久后将安排访华行程。

虽然中德同样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掀起关税战,但他分析,德国在战略上依附于美国,外交安全方面很大程度受美国影响。

王义桅说,默茨政府在对华定位上基本延续朔尔茨政府路线,仍将中国视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并继续推进去风险化政策。但他同时指出:“中国市场非常庞大,德国企业是离不开的,甚至会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