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美国学者形容,中国犹如一条“缓慢的科技龙”,正面临资源错配问题,大量资金涌向先进科技领域,而在人力资本建设上的投入却相对不足。
长期在中国开展实地调研的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高级顾问甘思德(Scott Kennedy),星期二(11月18日)在北京出席人大重阳区域国别论坛时指出,中国科技成果虽亮眼,却未能惠及更广泛群体,呼吁北京应投入更多资金来提升人力资本。
早在2017年,甘思德曾撰文将中国比喻为“肥胖的科技龙”——科技突破接连不断,但大量资源无法被整体经济有效吸收。八年后,他认为这一形象已演变为“缓慢的科技龙”——科技仍在崛起,但宏观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难题愈发突出。
甘思德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和制度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罗斯高(Scott Rozelle),今年10月10日在《外交政策》发表文章,指若中国继续完全依赖新质生产力,并保持“缓慢的科技龙”态势,虽然仍将取得科技突破,但人力资本薄弱与内需不足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外不平衡。
文章警告,这不仅会拉大中国国内经济的赢家与输家之间的差距,也将加大其他国家科技产业遭受中国出口冲击的压力,从而推动更多国家加强去风险化甚至考虑与中国脱钩。
在论坛上进一步阐述上述观点时,甘思德直言,中国的人力资本储备与其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并不匹配,许多人除了懂得骑着自行车送外卖之外,并没有准备好运用科技。
他指出,中国存在显著的资源错配,大量资金集中流向先进科技领域,虽有成功案例,但也遭遇不少失败;与此同时,真正需要支持的领域尤其是人力资本方面获得资金极为有限,“许多人至今仍无法完成高中教育,也无法获得足够的医疗保障”。
他强调,这些群体尚未准备好成为高科技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一方面,服务业岗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因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加速自动化。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重大挑战,如果中国希望实现惠及大众的高质量增长,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中国资源有限”的说法,甘思德并不认同。他认为中国并不缺钱,关键在于政府将资源投向何处。
“中国政策制定者更愿意把资金投向高科技,而不是补齐薄弱环节。如果他们愿意,完全可以大幅提升对农村K12教育(学前至高中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的投入,但他们没有这样做。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担心这些投入会让受益者变得懒惰。”
甘思德最后也强调,如果中国无法纠正内部结构性失衡,这些问题必然外溢到全球经济。
他说,中国出口远大于进口加剧与国际伙伴的贸易紧张,不仅是美国,还包括拉丁美洲、欧洲及其他地区。如果中国能够有效缓解国内不平衡,则更有助于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也能降低与各国之间的摩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