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最近频频发生地陷,引起当地居民及游客质疑吉隆坡的安全。专家指出,地陷事故揭示吉隆坡地下设施和排水系统的不足,当局有必要主动鉴定风险,以避免发生大型灾难。

48岁的印度女游客维贾亚莱丘米上星期五(8月23日)走在吉隆坡市中心的印度回教堂路时地面突然塌陷,她掉入八米深坑后失踪。搜寻工作困难重重,至今仍未有进展。

搜救队星期五(30日)凌晨利用摄像头在下水道搜索时,发现疑似印度妇女身穿的纱丽服装漂浮在排污水道中。当局随即进行抽水工作,警方的载尸车也在清早抵达现场候命,一度让人以为搜寻工作取得突破。

不过,两名蛙人进入排污阴沟洞时,发现地下水流非常污浊及湍急。不到半小时,搜救队就紧急将蛙人拉出水面,搜寻行动也被迫暂停。

当局后来向媒体证实,摄像头早前拍到的只是普通布料,不是妇女的纱丽。

延伸阅读

印度游客吉隆坡坠坑失踪三天 安华:不会放弃搜救
印度游客吉隆坡坠坑失踪三天 安华:不会放弃搜救
吉隆坡五天四次地陷 马国副首相:地质结构仍安全
吉隆坡五天四次地陷 马国副首相:地质结构仍安全

负责联邦直辖区事务的马国首相署部长扎丽哈星期五在脸书发文说,部门已召开特别会议,并听取专业建议,以决定搜寻行动的方向。她已指示有关当局按照标准作业程序继续搜寻,直到另行通知。

最近几个星期,吉隆坡经历强降雨,导致下水道水流湍急,为搜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距离印度回教堂路约50米外的路段也在星期三出现地陷,加剧了人们的安全担忧。

吉隆坡居民李凯威(44岁,工程师)告诉《联合早报》,他和家人决定避开市中心的路段,因为担心地质不稳定。“虽然我家不靠近事发地点,但事发后我会担心脚下的地面是否安全。”

据《星洲日报》报道,印度回教堂路地陷事故发生后,民众及游客都避开该地区。当地商家的收入估计减少高达七成,部分商店为了止损甚至暂停营业。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地质学家诺莎西达对《联合早报》分析,近期的天气及吉隆坡的地质情况是造成地陷的主因之一。“最近大量降雨加剧了地下水流,地底的储水量已饱和。”

她说,印度回教堂路处于巴生河和鹅唛河的交汇处,地下有许多渠道及支流流向这两条河。“这导致地底持续受到侵蚀,地面可能因土壤的移动而塌陷。”

马国政府已决定暂停吉隆坡所有新发展项目的审批,以展开安全调查。不过,马国警察总长拉扎鲁丁星期五说,目前没必要将地陷路段颁布为不安全区或灾难区。

研究马国房屋及城市规划的伊曼研究(Iman Research)总监巴德鲁受访时认为,吉隆坡地陷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揭示吉隆坡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忽视可持续规划,尤其是地下设施和排水系统。

“这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吉隆坡正绑在一颗计时炸弹上。我们的街道、居住和工作的地方,都可能因一套未能跟上现代城市需求和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网络而受到影响。”

巴德鲁认为,目前的燃眉之急不仅是填补坑洞,还应认真看待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管理中的系统性弱点。

他建议当局全面评估吉隆坡的公共安全,除了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反应,也应主动识别和减低灾难的风险,以防止发生更大的伤亡事故。“当局必须进行地质调查、更新老化的基础设施,并认真思考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马国首相安华星期五重申,吉隆坡整体上仍安全,有关当局已对地陷问题展开技术调查,民众和游客不必过于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