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政府最近计划通过宗教司法案,并扩大回教法庭的权限,以强化现有的回教体系。这些举措引起热议,不少民众担心他们的信仰自由日后可能受到影响。
负责回教事务的首相署部长莫哈末纳因今年7月向国会提呈“联邦直辖区宗教司法案”(简称宗教司法案)一读,随即引发舆论批评。法案最具争议之处在于,它为吉隆坡、布城和纳闽等三个联邦直辖区的宗教司设定狭隘的资格要求,包括规定宗教司人选必须来自逊尼派(Sunni),并且遵循艾什尔里(Ashairah)和马图里迪(Maturidiyyah)学说。
马国回教徒大多数为逊尼派,但内部存在不同的学说,包括萨拉菲派(Salafi)和苏非派(Sufi)等。虽然各学派根据《可兰经》的实践有所不同,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逊尼派的正统分支。
宗教司法案引起回教学派之争
如果国会通过宗教司法案,意味着只有特定学派的人,才能担任联邦直辖区的宗教司,并代表正统逊尼派。许多回教学者和宗教组织提出批评,认为法案对宗教司的资格定义过于狭隘,不仅贬低其他学派,也限制了回教徒的信仰自由。
例如,马国最北部的玻璃市州对于逊尼派的诠释向来有别于其他州。玻璃市拉惹端姑赛西拉祖丁已两度对宗教司法案提出反对;州宗教司莫哈末阿斯里也批评,新法案将导致不同学派的回教徒互相指责为“异教徒”。
研究马国政教关系的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院长陈中和助理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宗教司在回教事务上扮演仲裁者的角色,新法案将提高宗教司颁布教令(Fatwa)的地位。
他说:“在马来西亚,许多改革往往由联邦直辖区率先推动。若宗教司法案通过,其他州可能效仿,提高各州宗教司的权力。”
马国政府早在2021年已开始研究制定宗教司法案,但一直未提呈国会。有分析认为,安华政府可能是借助近期曝光的全球兄弟丑闻,对回教的正统教义进行规范。
警方9月以来在全国各地扫荡“全球兄弟服务与商业控股”(简称全球兄弟),救出疑似遭性虐待的儿童和青少年。警方也发现鼓吹邪教奥尔根创始人阿沙哈里教诲的材料,引起马国社会关注早年被禁的奥尔根是否“借壳还魂”,以及关注安华政府如何处理这一涉及宗教的敏感课题。
安华是马国回教制度化功臣
安华政府也计划修订《1965年回教法庭(刑事权限)法令》(简称355法令),提高回教法庭的判刑权限。目前,回教法庭可对抵触回教刑事法的罪行判处监禁最长三年、罚款最高5000令吉(约1500新元)和鞭刑最多六下。
国防大学国际关系、安全与法律系教授莫哈末米占(Mohd Mizan Aslam)向《联合早报》分析,无论是宗教司法案还是修订355法令,政府的目的都是要强化回教体系,“这也是安华多年来的信念”。
他指出,安华在1970年代就已积极推动马国回教化,包括创立国际回教大学及回教银行等机构。“他也推动多项改革,例如将回教徒的学校制服从短裤改为长裤,女生也可选择戴头巾。”
安华1970年代出身马国回教青年运动(ABIM),1980年代从政以来,是巫统党内与伊斯兰党争夺回教话语权的领导人。一些学者和政治人物认为是安华在1980年代推动了马国的回教化。
莫哈末米占认为,安华出任首相后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扩大回教发展局的权力等,目的是要让马国的回教体系更完善,同时应对国内较激进的回教思潮。
他建议安华政府加强政策传达,与内阁成员、公众及相关领域代表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消除各方的疑虑。
非回教徒担心冲击世俗价值观
尽管政府多次表明宗教司法案或修订355法令不会涉及非回教徒,但许多人担心回教体系得到强化,等于世俗价值观被削弱,进而使马国逐步走向回教国。
虽然非回教徒不受制于回教法,但马国早前的“真主袜”风波,以及当局要强制餐馆申请清真认证的争议,显示回教事务也会影响非回教徒。
陈中和举例说,登嘉楼州规定女性回教徒不得在公共场合表演,早前有非回教徒在歌台演出时,却遭到执法人调查。
“表面上,这些规则似乎只限于回教徒,实际上也会影响非回教徒。如果政府不断对回教事务施加更多规范,影响层面会变得更广泛,甚至影响各族民众之间的互动。长远来说,这可能会妨碍社会进步。”
观察家:或招致政治后果
安华2022年上台以来,为了争取马来人的信任,积极推动回教议程,这导致安华被视为向宗教保守派靠拢,可能引发希望联盟内部的分歧,甚至令安华的东马盟友感到为难。
时事评论员默里汉特发表评论指出,宗教司法案凸显民主行动党在政府内部的观点被边缘化,进而侵蚀非回教徒选民对民行党的信心。沙巴和砂拉越的政治圈也对宗教司法案表示担忧,这可能进一步推动东马寻求更大的自治权。
国际回教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刘哲伟受访时说,以华人支持者为主的民行党必须在党和联盟的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他不排除华人选民的耐心可能会达到临界点,并转向在野的国民联盟,但短期内这种可能性不大。
面对舆论批评民行党未对宗教司法案作出表态,党秘书长陆兆福强调,他将确保民行党国会议员对法案有更充分的了解,以便在国会进行辩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