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等关税令全球经贸陷入混乱,国际贸易体系正在重组,马来西亚投资、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认为,当下世界局势为中美以外的第三势力提供空间,新马两国应结合彼此的强项和资本,通过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创造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项目,满足中美以外的其他潜在市场的需求。
他说,柔新经济特区要考虑的不仅是服务全球客户;在思考整合新马经济的问题时,也不应局限于供应链层面,而是更宏大的合作,例如新马打造自己的华为、三星等科技巨头。
刘镇东星期五(4月25日)在新加坡出席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主办的“未来的增长:马来西亚与柔新经济特区”讲座。他在炉边对话上说,过去数十年,世界相信只有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中国就是世界工厂,而亚洲许多国家也认为,美国是所有出口产品的最终目的地及消费市场。
然而,这种模式正被打破,许多原本销往美国市场的商品正在转移,世界正从单一全球供应链的思维转向多条区域供应链。
刘镇东说,早在冠病疫情时期,企业已意识到供应链必须多元化,并在特朗普政府宣布对等关税前,就已明白不应继续把美国视为最大和最终的出口目的地,也不应视中国为单一的工厂及供应链中心,而须进一步转移及多元化供应链。这也被视为企业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重要策略。
“全球环境的变化,使得全球企业从优先考虑时效(Just-in-Time),转为注重‘以防万一’(Just-in-Case)的风险管控。我们现在认同,值得投资一条更短、更有韧性的供应链。因此,对企业而言,为了自身利益,值得投资在新加坡和柔佛供应链的整合,这也会是柔新经济特区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
刘镇东说,柔新经济特区前景被看好的另一个原因,是新马两国政府都有意愿和决心发展它。“马来西亚首相安华上台后,新马关系稳定许多。中央政府也从过去集中发展首都吉隆坡地区,转为更愿意分权给地方政府去发展和管理,例如砂拉越发展氢能源、柔佛发展柔新经济特区。”
经济师:高增值制造业推动柔新特区增长
他谈到,新马两国都把柔新经济特区视为长期发展项目,因此都十分务实且慎重地讨论、制定及推进各相关政策与措施,包括货物及人员通关便利、能源及人力资源是否足以应付发展所需等问题。
瑞银高级东南亚经济师林克芮在炉边对话后的行业领袖小组讨论上也提到,新马两国领导人今年1月见证签署柔新经济特区协定,对企业和投资者而言意义重大,因为这意味着两国政府将致力通过这项长期发展计划,促进新马经济增长。
她说,制造业占柔佛州经济生产总值(GDP)的30%,她因此预计,高增值制造领域如航空制造业,会是柔新经济特区主要增长领域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