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不是A”到“A-也是A”,马来西亚大学预科班录取标准反转,引发民众热议。学者指出,安华政府近期多项政策反复,除了凸显改革方向摇摆不定,也进一步削弱政府的公信力。
今年4月30日,马国教育部修订大学预科班录取资格,将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相当于O水准文凭)考试中的A-成绩,排除在自动录取标准之外。根据新规,考生须至少取得10科A+或A的成绩,才可自动被录取;若成绩中有A-,则须通过一般程序申请入学。
这项变动打乱了不少学生的升学规划,引起家长、政党及教育团体强烈反弹,纷纷呼吁政府撤回政策。
教育部长法丽娜星期二(6月24日)回应说,未考获10科A+或A的学生仍可通过择优机制,申请进入大学预科班。她强调:“我们从未说过A-不是A,或A-不优秀。”
然而,才隔一天,教育部即改变立场,宣布所有在2024年SPM中取得10科A,包括A-的学生,若申请大学预科班将不分族群背景一律自动录取,以保障所有优秀生能继续深造。
马国拉曼大学政治与新闻系助理教授刘惟诚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这种政策先宣布、再反转的情况,近来已成为政府的常态。这相信与首相安华进入执政中期,许多民众开始对他的改革力度不满,导致政府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紧迫感有关。
刘惟诚举例,从电子发票系统推迟落实、销售和服务税扩大征收再豁免部分项目,到大学预科班录取标准反转,都凸显政府过于仓促推出政策,却缺乏周全规划。“很多决策缺乏完善咨询,结果与民意脱节。”
公立大学华族录取率偏低引争议
另一方面,《星洲日报》6月22日刊登的《茫茫升学路》系列报道引述非政府组织全国大专升学辅导组的数据指出,在公立大学的热门科系中,通过马来西亚高级教育文凭(STPM,相当于A水准文凭)被录取的华族学生比例偏低,甚至“零录取”,引发当地华社关注。
面对质疑,高等教育部公布数据反驳。数据显示,马来亚大学医学系近三年共录取218名华族学生,占总录取人数的39.71%;国立大学则录取197人,占30.69%。
刘惟诚说,尽管各方数据有出入,但录取者大多通过大学预科班或直接招生入学,STPM华族生录取人数减少是不争的事实。
马国的大学升学主要通过大学预科班和STPM两种途径。大学预科班课程为期一年,实行固打制,土著学生较易被录取,若是SPM考得10科A的优异生则不分种族自动录取。STPM课程为期一年半,没有配额限制,学历也被多个国家大学承认。
刘惟诚说,由于STPM课程难度较大,加上在公立大学录取中处于劣势,已不再是大多数马国学生的首选。他认为,公立大学录取制度的缺陷,反映出政府在改革上缺乏连贯性,尤其在面对涉及种族等敏感课题时,往往选择不触碰现状。
他也说,安华政府为争取选票试图讨好各方,导致在政策上经常举棋不定。“这不仅影响民众观感,也削弱政府的诚信与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