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与柬埔寨边境爆发冲突第五天,两国达成停火协议。受访学者指出虽然亚细安的角色在冲突初期并不显现,但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积极斡旋促成停火,显示亚细安仍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泰柬领导人星期一(7月28日)到马来西亚参与和谈后,同意无条件实施停火。泰柬都是亚细安成员国,泰国更是亚细安创始成员国之一。
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助理教授张丽珊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马来西亚愿意并积极促成谈判,表明轮值主席国在地区安全方面可以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成员国之间。
至于柬埔寨在7月24日冲突爆发第一天率先向联合国安理会求助,而非寻求亚细安的支持,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胡逸山认为,任何国家在受到侵害时,求助于联合国安理会是最直接有效的做法,但亚细安在经济和安全问题上仍然发挥作用,而亚细安早在2011年的泰柬边境冲突时就曾介入调停。
南大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课程助理教授骆明辉则认为,这次和谈是基于泰柬双方有意降温、马来西亚首相安华积极斡旋,以及美中对冲突双方施加影响的结果。“我认为亚细安确实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更多是出于马来西亚作为轮值主席国的身份。我不认为此次争端的解决依赖于亚细安的机制。”
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亚细安研究中心协调员林薇伶也指出,亚细安的影响力已有所动摇。“如今亚细安推动和平的能力,越来越依赖于成员国,尤其是主席国的主动性,而非既有的机制。”
亚细安的运作方式一贯仰赖成员国之间的共识,而非具备有力的机制,加上秉持“不干涉内政”原则,这些特点也构成它在应对区域冲突时的局限。
自缅甸2021年发生内战以来,亚细安一直难以介入调解,早前提出的五点共识也未见成效,让亚细安的信誉面临考验。
骆明辉说,亚细安应对政治危机的能力已在缅甸问题中表现不足。“亚细安需要一些改革和调整,但目前(成员国)普遍缺乏改革意愿。”
他进一步指出,亚细安内部仍存在凝聚力和团结,但更多停留在表面。一方面,成员国之间缺乏根深蒂固的“亚细安共同体认同”;另一方面,成员国之间在安全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分歧、猜疑,甚至历史积怨仍未解决。
尽管亚细安向来主张以“亚细安核心”(ASEAN Centrality)为先,但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东南亚高级研究员库兰齐克(Joshua Kurlantzick)认为,亚细安已出现一些分裂的迹象。
林薇伶与东南亚气候变化项目研究员梅琳达于星期一在电子刊物Fulcrum发布的专题中指出,若中国、美国或其他大国在亚细安缺席下介入调停,甚至取代亚细安的职能,将进一步削弱亚细安的中心地位。“这场危机不仅是(泰柬)边界争议或古庙象征意义的问题,更是对亚细安信誉、凝聚力及机制有效性的严峻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