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布城参加了马来西亚科学、工艺及革新部为媒体举办的氢能车试驾活动。氢能被誉为“未来能源”,这是我第一次亲身驾驶这种以氢能发电的前瞻性交通工具。
我试驾的车型是丰田Mirai,这是目前市面上为数不多面向消费者的氢能车。握住方向盘、按下启动键的那一刻,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氢能车真的会成为未来道路上最普及的车子吗?
与汽油车不同,氢燃料电池直接发电,启动车子时没有引擎的轰鸣声,整个过程安静顺畅,驾驶体验与电动车相似。但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在加氢效率和续航上的表现。
工作人员现场示范时,不到五分钟就为车子完成加氢,速度几乎与传统汽车加油无异,续航可达850公里。对许多电动车车主而言,这就化解了“里程焦虑”问题。毕竟,即便是市面上性能较好的电动车,也需至少30分钟快充才能完成充电,大多数电动车的续航也未突破700公里。
试驾现场也展示了西马唯一的流动加氢站、固体氢能发电赛车及电单车。科艺部早前已在偏远郊区展开固态氢能发电试点项目,向公众展示氢能在交通、发电及日常能源使用上的多元应用场景。
氢气是清洁能源之一,在燃料电池中燃烧时只产生水,不会排放二氧化碳。马来西亚计划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氢能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拼图。
然而,马来西亚要推动氢能普及化仍面临不少挑战,其中制氢成本是主要问题。据《星报》去年报道,每公斤绿色氢能的生产成本约为6美元,相等于约25.35令吉或7.70新元。以丰田Mirai为例,加满5.6公斤氢气大约需142令吉,仍高于一般汽油车或电动车的能源开销。
由于绿氢生产仍处于研发阶段,在尚未形成经济规模的情况下,工业和发电领域若要以绿氢替代传统能源,也未达到理想的成本效益。
尽管如此,国际市场对氢能的前景依然乐观。据德勤(Deloitte)分析,到了2030年,全球绿氢市场预计将超过液化天然气的贸易额,并在2050年达到约1.4万亿美元。在交通领域,研究公司Global Market Insights预测,全球氢能加注站的市场规模将在2034年达到339亿美元。
为抢占先机,马来西亚在2023年推出了“氢能经济与科技蓝图”,计划2027年实现绿氢出口,并在2050年跻身全球主要出口国。目前,东马砂拉越凭借稳定的水力发电优势,正与日本及韩国企业在民都鲁建设制氢设施,准备出口绿氢;西马霹雳州也与中国电建合作,建设年产6000吨绿氢的设施及太阳能发电站。
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绿氢成本有望逐步下降,并达到价格竞争优势。科艺部预测,如果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制氢,2050年绿氢成本有望降至每公斤3.50令吉,与未经政府补贴的汽油价格相当。
氢能车的试驾体验,让新能源的概念转化为现实应用,但氢能要真正普及,仍有一段距离。正如电动车在10年前也曾面临价格高昂和基础设施不足问题,但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生产,如今电动车已随处可见。
同样的,氢能车要实现普及化,仍须技术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安全保障及完善的政策法规。但可以肯定的是,氢能正逐步走入民众的生活,氢能普及的未来,其实并不遥远。